咬不清的文,嚼不清的字:究竟是二里冈还是二里岗?
(2010-03-20 19:48:53)
标签:
咬文嚼字遗址名考古学二里冈景阳岗 |
分类: 轻松或并不轻松的时刻 |
一网友在2月的跟贴中问道:关于“后冈”还是“后岗”,“二里岗”还是“二里冈”,似乎到处写法都不一样,它们各是不同的遗址?还是其中必有一方失误?
在考古学界,这是个困扰了人们多年的问题。在这个讲究规范、比较叫真儿的学科里,这问题不算大,也不算小。
查“冈”和“岗”,在汉语中是不相通的两个字,连读音都不同。“冈”是“较低而平的山脊”,读一声;“岗”是“不高的山或高起的土坡”,读三声。
其实二者意思差不多,英文解释中都包含了hill的含义。因此,在坊间,这两个字混用。
最令人吃惊的是武松打虎的地方,也是龙山时代的城址,您怎么称呼?景阳岗还是景阳冈?第三声还是第一声?反正我一直叫景阳岗来着。国家文物局官网公布的全国重要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景阳岗遗址” http://www.sach.gov.cn/tabid/96/InfoID/23/frtid/96/Default.aspx。坊间则叫什么的都有。查了一下词典,居然应该是“景阳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汉英双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635页)
这使得有“学术洁癖”的我产生了深深的顿挫感。2002年,应《中国考古学·夏商卷》主编高炜和杨锡璋先生的恳请,我作为“自家人”给他们的书稿“挑错”,他们希望尽可能把错漏之处“扼杀在萌芽中”。为其高度的责任心和诚意所感,我在二里头发掘的间隙,通读了数十万字的书稿。在向二位前辈谈我的意见时,我就专门指出了“冈”和“岗”的不同,坚决认为遗址名用字应以经典报告的版权页为准。已出版的《中国考古学·夏商卷》用“二里冈”、“后冈”和“西北冈”,也许和我的这种坚持有关?
但有了上面的梳理,我们却没有一种轻松感,更多的反而是困惑和无所适从。这位网友问的“后冈”和“后岗”,“二里岗”和“二里冈”,“它们各是不同的遗址?还是其中必有一方失误?”它们肯定是同一遗址,但恐怕又不能说其中“必有一方失误”。哪方有误呢?以何为标准呢?
我曾经“坚持”过,现在却越来越不自信。您怎么看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