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咬不清的文,嚼不清的字:究竟是二里冈还是二里岗?

(2010-03-20 19:48:53)
标签:

咬文嚼字

遗址名

考古学

二里冈

景阳岗

分类: 轻松或并不轻松的时刻

一网友在2月的跟贴中问道:关于“后冈”还是“后岗”,“二里岗”还是“二里冈”,似乎到处写法都不一样,它们各是不同的遗址?还是其中必有一方失误?

在考古学界,这是个困扰了人们多年的问题。在这个讲究规范、比较叫真儿的学科里,这问题不算大,也不算小。

查“冈”和“岗”,在汉语中是不相通的两个字,连读音都不同。“冈”是“较低而平的山脊”,读一声;“岗”是“不高的山或高起的土坡”,读三声。

其实二者意思差不多,英文解释中都包含了hill的含义。因此,在坊间,这两个字混用。

    追根寻源,考古遗址定名习用当地小地名,由口口相传到“文字化”,就来了问题,写什么的都有。考古人或出版者如果只录一种,即便错了,也就将错就错,至少纸面上没有矛盾。问题是纸面上也往往不一样。

    1930年代发掘的安阳后冈和侯家庄西北冈,当时的相关报告中只是这一种写法。如以最初的经典性报告为准,就不能不认为后来写成“后岗”和“西北岗”者是画蛇添足。

    最令人痛苦的是郑州二里冈。查最初的经典性报告《郑州二里冈》(科学出版社,1959),封面和版权页,乃至页眉都是“二里冈”。按说该定论了,但偏偏正文以及插图文字又都是“二里岗”。合理推测,后者才应是出自发掘者之手,且据说当地百姓就是叫“二里岗”(在北方,第三声的场合的确更多,平时业内人士也都是叫“岗”)。

    淅川下王岗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72年第10)用的是“下王岗”,但正式报告《淅川下王冈》(文物出版社,1989)正文、页眉和版权页高度一致地写成“冈”,按说可以以此为准了,请苏秉琦先生题写了封面,老先生又写回了“岗”。大家对封面一般印象较深,于是,“下王岗”的写法占了上风。

最令人吃惊的是武松打虎的地方,也是龙山时代的城址,您怎么称呼?景阳岗还是景阳冈?第三声还是第一声?反正我一直叫景阳岗来着。国家文物局官网公布的全国重要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景阳岗遗址” http://www.sach.gov.cn/tabid/96/InfoID/23/frtid/96/Default.aspx。坊间则叫什么的都有。查了一下词典,居然应该是“景阳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汉英双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635

这使得有“学术洁癖”的我产生了深深的顿挫感。2002年,应《中国考古学·夏商卷》主编高炜和杨锡璋先生的恳请,我作为“自家人”给他们的书稿“挑错”,他们希望尽可能把错漏之处“扼杀在萌芽中”。为其高度的责任心和诚意所感,我在二里头发掘的间隙,通读了数十万字的书稿。在向二位前辈谈我的意见时,我就专门指出了“冈”和“岗”的不同,坚决认为遗址名用字应以经典报告的版权页为准。已出版的《中国考古学·夏商卷》用“二里冈”、“后冈”和“西北冈”,也许和我的这种坚持有关?

但有了上面的梳理,我们却没有一种轻松感,更多的反而是困惑和无所适从。这位网友问的“后冈”和“后岗”,“二里岗”和“二里冈”,“它们各是不同的遗址?还是其中必有一方失误?”它们肯定是同一遗址,但恐怕又不能说其中“必有一方失误”。哪方有误呢?以何为标准呢?

我曾经“坚持”过,现在却越来越不自信。您怎么看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