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考古人许宏
考古人许宏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0,566
  • 关注人气:19,01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缪哲剖析《清华国学院的使命》

(2010-03-05 20:51:49)
标签:

国学

中国历史文化

清华

缪哲

陈来

学术

主流

世界

陈寅恪

杂谈

分类: 宏观史界
    清华国学院成立的主题发言中,有这么一段:

    “国学研究”是中国学者对自己的历史文化的研究,必须突出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发挥中国学者研究自己文化的优长,凸显中国学者的历史理解、问题意识和文化精神。而这种文化主体性的挺立,不是闭关自守、自说自话,而是在和世界文化、和世界性的中国文化研究的密切沟通中确立起自己的地位。我们期望,正是在这样的场域里,中国人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在世界学术的范围中,才能不仅谓之“预流”,而且将能够成为“主流”。

    那么国学并不是本科生课程,而是高等的研究。而且

1.研究范围:中国历史文化;

2.研究者资格:中国人;

3.研究方法:突出中国文化的主体性;

4.研究目的: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研究成为世界学术的“主流”。

    这些个讲法,横竖看都是有趣的。

    比如1,凡学术自设研究的范围,应明确、具体。葫芦瓢太大,只能做摆设。你真拿去舀水,就或举不起来,或一举瓢自己破了。故“中国历史文化”云云,似只应见于文化当局的规划书;用于学科范围的描述,乃学术的大不知体。

    再如2,凡学术,应求问题的真假,与解决的好坏。研究者的资格,也应据此而定。审国籍,问族属,未知是边防站,还是研究所。

    再看3,“突出主体性”云云,又尤不知何谓。是研究者爱中国文化,应甚于外国的?则我真想不出有什么人,在红尘十丈的今天,无棍棒于前,无缧绁于后,就甘守古学,之老靡他,——然而却不爱自己研究的文化!那是说对中国文化的所有东西,都要佩服,都要信从?但我又记得老国学大师陈寅恪有句话,是新国学大师们不大说起的,叫“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个信念,或又本康德而来。盖康德以为,人应奉为“主体”的,乃是作为能力的“自由之思想”(freedom of mind),或“纯粹之理性”。与思想对待的物质世界,或思想之外的文化传统,都只是理性的对象而已,不是“主体”。故“突出主体性”云云,与老国学的精神,似不能两合,——也与任何学术的原则不两合。这样的词,只应见于X部大臣的训喻。

    至于4,则“主流”云云,亦不知所谓。是国人的“国学”,还比不上外国的“中国学”?那今所谓国学家们,就该自掴其嘴。起新局子,拉大旗子,不过多糟蹋人民的币而已。若云国学本身已够好,惟苦于不如洋学在世界上有势力、有霸权,那我只能说这讲话的人,该去做文化部长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秘书长了。

    我所不解的是,“国学”既名“国”学,就该着眼于“国”:想中国文化的真问题,谋问题的真解决。倘对待心太盛,眼睛紧瞅着外头,一心念念于 “自己”、“优长”,“挺立”、“确立地位”、“世界性”、“预流”、“主流”,即一味专注于彼我之不同,必欲以“主体”示异于人,那么国学对外面的文化,就终少不了有意的反抗,无意的迎合,与欣然的认同。这种“场域”中生长的国学,到杀底来,也不过洋人“冲击”的又一场“反应”。所谓“中国文化身份”,亦不过“洋人身份”的“麻砂本”(a corrupt version)。

    至于寄下的另一网文说,今所谓国学,不过高尚其名,以博利益。比如这国学的名头,就比文学、历史、哲学、考古的厉害。哄国家立项目,同行换帖子,富豪做门生,殊易易耳。但我于此道为隔教,未知其是,亦不知其非,就不多罗嗦了。

 

http://www.infzm.com/content/4207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