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过去那些事儿【露天电影】

(2009-09-17 08:53:37)
标签:

露天电影

乡愁

传播学

山影

放映机

文化

杂谈

分类: 轻松或并不轻松的时刻

    真的有“乡愁般的怀念”。

    高考前的作文,写过暑假在老家的山坳中看露天电影的体验:眨眼的星星,黑黑的山影,淙淙的小溪声,忙碌的萤火虫儿,还有下面画面上这些勾人思绪的场景。。。

    八十年代上大学时,贫乏的校园生活中最盼望的是大喇叭中的“电影通知”,四年下来在操场上又看了几十部。而今,只是在奖励女儿时陪她进昂贵的影院看一场。

    噢,对了。所在小区的物业为了与业主“联谊”,在这个夏天还放了几场。我带着女儿看过一场武打片,也算让她感受了一下她父辈的乐趣。看来,露天电影“在传播学上的意义”还真的没有消失。

    但无论如何,一个时代过去了。。。

过去那些事儿【露天电影】

 

    人们对露天电影带着乡愁般的怀念。只因缺乏,而格外感激。

    那时的文化活动,不外乎几部演了又演的样板戏,广播里只有一副嗓音。人们穿着无线条的宽大衣服,处于缓慢的节奏中。无论是在外婆的小山湾里,还是北京的军队大院,对露天电影有着几乎相同的记忆:奔走相告的喜悦、密密麻麻的人群、在光束前伸头探脑的小孩儿、放映机沙沙的转动声,以及夏夜里的蚊蝇。

    上世纪八十年代,电视机开始攻城略地。露天电影慢慢得边缘化了。谁不想足不出户,就握有换台的主动权呢?而原本穿着拖鞋就去看的电影,成了精英式的休闲内容。

    尽管如此,露天电影也还顽强地存在于电影商业市场所无法到达的缝隙。在农村或是城市的小广场,观众们可以免费看到刚下线不久的商业大片,或是主旋律影片。政府希望可以借此激发广大居民的爱国主义热情——他们并未放弃露天电影和它在传播学上的意义。沈亮

 

(《60年消逝词典之生活词语》,《南方周末》2009年9月10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