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中国93>最早的双轮车与马车起源之谜

标签:
中国文明史华夏王朝城市都邑考古文化原创杂谈 |
分类: 最早的中国及其背后故事 |
近年,在二里头宫殿区南侧的大路上,我们发现了两道大体平行的车辙痕。两辙间的距离约为 1米。它的时代相当于二里头文化早期。这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双轮车的使用痕迹。无独有偶,上世纪90年代,在二里头遗址的西北部也曾发现过相当于二里头文化晚期的车辙痕,辙距为1.2米。稍晚于此的,还有偃师商城发现的二里冈文化时期的车辙,辙距也为1.2米。在偃师商城和郑州商城还分别发现了小型的青铜车軎(轴头)及铸造车軎的陶范。但这些是马车的蛛丝马迹吗?回答应当是否定的。
到目前为止,中国最早的马车见于商代晚期的安阳殷墟遗址,其轨距一般为2.2~2.4米。而二里头和偃师商城遗址车辙的轨距仅为1~1.2米,显然比马车的车体窄得多。因此可以肯定它不是马车,而是具有某种特殊功用的车子。至于是用人力还是其他畜力来拉动,就不得而知了。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人们认为舟、车的发明是圣人所为。舟、车的发明,是文明进程中的重要创造,是人类认识和利用自然的重大成就。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至晚在公元前2500年便有了用于运输和战争的板轮车。公元前第二千纪初,中亚草原上已出现了马拉战车。始见于商代晚期的马车究竟是本土起源还是受西亚文明或欧亚大陆游牧民族的影响而产生,这一问题在学术界还有很大的争议。
持本土起源观点的学者可以举出不少古代文献中关于晚商以前马拉战车的记载,甚至认为中国养马、驯马和用马的历史可以早到龙山文化时期。但近年动物考古学的研究表明,在二里头、二里冈时代甚至殷墟前期的遗址中都未发现马骨,可以肯定中原地区在前殷墟时代没有家马存在的证据。西北地区的齐家文化和四坝文化发现有驯化的马,其来源可能与欧亚草原文化交流有关。殷墟后期才有家马与马拉战车的突然大量出现,且战车结构完善工艺复杂。目前还找不到它本土起源的线索。
鉴于上述,关于家马和马车起源的问题,应该说基本上清楚了。考古发现尤其是动物考古学家的参与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本无家马和马车的龙山时代至商代前期,在后世文献中却被描绘得车马飞扬,极为热闹。这倒提供了一个有趣的例证,即它们的记述并非全都如实地反映史实,而是掺杂了作者所属时代——东周至汉代乃至更晚时期才有的事物与理念。
无论如何,二里头遗址二里头文化双轮车辙的发现,证明至少在距今3700年左右,中原大地的先民就有了使用双轮车的传统。这种传统肯定会便于其在商代晚期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最终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车马文化。
二里头宫殿区大路上的车辙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