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中国86>精制陶器、白陶与原始瓷

标签:
中国文明史华夏王朝城市都邑考古文化原创杂谈 |
分类: 最早的中国及其背后故事 |
中国古代的陶器,从陶色上可以分为红陶、黑陶、灰陶和白陶等。无论哪类陶器都需要放入窑内,在1000摄氏度左右的高温下烧制而成。在最后的阶段将窑温缓慢降下,胎土中所含铁的成分氧化可以烧成红陶;将陶窑加以密封从而阻止氧气外溢,铁被还原,就烧成了灰陶;用一定的方式渗碳,则可以烧成黑陶。
与上述这三种用普通粘土烧成的陶器不同,白陶是用富含氧化铝而铁的成分较少的高岭土(或瓷土)烧制而成。高岭土中铁的成分越少,器物越显得白净,因而成为日后陶瓷器的原料,备受青睐。二里头所在的洛阳盆地以东的巩义,就是高岭土的重要产地,著名的唐三彩的原料即开采于此,二里头的白陶所用高岭土很可能也来自巩义。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陶器数量巨大,种类繁多,已复原者数千件。大体可分为酒器、食器、炊器、盛贮器、汲水器、食品加工器和杂器数种。陶器装饰运用了磨光、滚压、拍印、刻划、堆塑等手法。
二里头陶器以酒器和食器的制作最为精致,它们往往被随葬于贵族墓中,成为显示身份与地位的礼器群的组成部分。作为酒礼器的陶鬶,流行用白陶制作,因含铁量不同,有的色微泛红或泛黄,器壁厚薄均匀,造型规整优雅。陶盉顶部利用流、口和泥钉,做成兽面的样子,颇具艺术性。陶爵一般胎薄体轻,流、尾修长,器壁经反复刮削,腹部刻划纹饰。此外还有一些尊、壶类器具,也做工精致,造型优美。
值得一提的是,二里头遗址还发现了少量相当于二里头文化早期的印纹硬陶和原始瓷残片,它们基本上仅见于作为酒器的长流平底盉(也称“象鼻盉”)一种器形。薄胎呈紫褐色或青灰色,坚硬致密,吸水性弱;器表往往施透明釉。器身饰弦纹和云雷纹等拍印的几何花纹。该类器物中子活化分析显示胎土成分与白陶相近,是研究由陶向瓷转化过程的重要标本。
总体上看,二里头文化的这类器物已经基本具备或至少接近了瓷器产生的三大主要条件:瓷土作胎,表面施高温钙釉,烧造温度为1200℃。
中国以“瓷的国度”而著称,英文的“瓷器”即因产于中国而称为china。在“最早的中国”二里头,发现了最早的原始瓷器,确是一件饶有兴味的事。
前述的连续几何形印纹装饰,也往往见于一些精制陶器如尊、罐类器。这类装饰数量少,集中出土于二里头遗址和等级较高的聚落如荥阳大师姑城址等。其中云雷纹最为学界所关注。这类纹饰制作精致,沿用时间长,更重要的是它们同其后的商周青铜器上的云雷纹之间有着清晰的渊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