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考古人许宏
考古人许宏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0,566
  • 关注人气:19,01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最早的中国71>超级国宝“难产”问世

(2009-06-30 06:03:51)
标签:

中国

文明史

华夏

王朝

城市

都邑

考古

文化

原创

杂谈

分类: 最早的中国及其背后故事

在“2004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汇报会上,这件两年多以前出土的大型绿松石龙形器引起了与会专家和公众的极大兴趣。那么,这条碧龙是如何出土的,又为什么迟至2004年才“浮出水面”呢?

3号墓的清理过程中,墓主人的骨骼显露之前,已经有一些细小的绿松石片开始露头。我们对此并不惊奇,根据以往的经验,它应该是嵌绿松石牌饰的组件。但随着揭露面积的扩大,我们开始意识到“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发现。

绿松石片从墓主人的肩部开始,直到胯部一带,断续分布,总长超过70厘米。要知道,迄今为止在二里头遗址及中原周边地区发掘出土或收集到的,以及藏于世界各大博物馆或私人收藏家手中的镶嵌牌饰仅10余件,其绝大部分长度都在15厘米左右,最大的一件异形器的长度也只有20余厘米,而且它们一般都有铜质背托。3号墓的绿松石片则分布面积大,且没有铜质背托。绿松石器相对保存较好,有些还能看出由不同形状的绿松石片拼合而成的图案。这颇令我们激动,以往在龙山时代到二里头时代的贵族墓葬中就曾有大量的绿松石片集中出土,这些绿松石片原来都应是粘嵌于木、皮革或织物等有机物上的,但出土时大多散乱而无法复原其全貌。因此,3号墓的这一发现弥足珍贵。但绿松石片很细小,清理起来极为困难,稍不留意,甚至用嘴吹去其上和周围的土屑都可能使绿松石片移位。而一旦有较大面积的移位,将使以后对原器的复原成为不可能。

在这种情况下,清理得越细越不利于今后的保护和复原。于是我们紧急向我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中心求援。负责文物修复和保护的技师建议先整体起取,运回室内,再按部就班地清理。于是我们改变战略,停止对大型绿松石器的细部清理。在获取了墓葬的基本数据材料后,我们整体起取了大型绿松石器,并于当年夏天派专车押运回北京。

我所科技中心的工作千头万绪,文保技师答应尽快处理我们的“宝贝”。但随后就是2003年春的“非典”,盛装绿松石器的大木箱也就一直静静地躺在那里,等待着这件国宝的重见天日。

2004年夏,大型绿松石器终于开始揭箱清理。从小心翼翼地剔凿去石膏,一直到总体轮廓出来,再剔出细部,颇为不易。当看到我们为之付出了艰辛努力而保下来的这件宝贝,居然是一条保存相当完好的大龙,顿感此前一切丰富的想象与推断都变得黯然失色。当你从上面俯视这条龙时,你感觉它分明正在游动;当你贴近它硕大的头与其对视时,它那嵌以白玉的双眼分明也在瞪着你,仿佛催你读出它的身份。就这样,一件大型绿松石龙形器逐渐“浮出水面”,学者们将其誉为“超级国宝”。 

<最早的中国71>超级国宝“难产”问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