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历史资料:德国汉莎飞向中国

(2014-11-20 16:32:18)
标签:

军事

分类: 历史

历史资料:德国汉莎飞向中国

 

历史资料:德国汉莎飞向中国

30年代德国汉莎公司飞机溅落在甘肃兰州(上图)酒泉(时称肃州下图)简易机场

 

早期中国航空落后,至30年代中国几乎没有一条国际航线,1928年德国汉莎航空公司的勇敢驾驶员们,开辟了第一条飞向中国之路,从德国经西伯利亚飞到中国,打开中国通往欧洲的航空之路。德国《汉莎航空公司的历史》一书,记录了他们最初飞向中国的艰难之路,是一段关系中国航空史的宝贵资料。特摘录如下。供关心中国航空史的人了解。此书译者是女婿哥哥王应宪。

 

老虎2014-11-20

 

 

德国汉莎航空公司在30年代除了南美的飞行业务,另一个工作的重点是开辟远东地区的航线。作为第一个里程碑,1926年两架容克G 24飞机曾从柏林一Tempelhof飞经原苏联到达中国。两年后,汉莎航空公司的容克W 33 Ural飞机第二次飞往IrkutskSibirien,这次飞行航线基本上是依循着横贯西伯利亚的大铁道线。西伯利亚航线通过南部的航线得以补充。1928年秋天,容克W 33飞往日本东京,同年Graf Zeppelin先生访问东京。

   

1931年,柏林与上海之间航空邮政的试飞工作取得成果,运输的时间总共需78天,与铁路运输相比节约了56天。为开辟中国国内航线,汉莎航空公司与中国国民政府共同成立了德中欧亚航空公司 中国交通部占三分之二的股份,汉莎占股份三分之一。中国人Li DsinDsung任总经理,汉莎航空公司代理人史密特先生担任技术总负责。汉莎航空公司主要负责飞机、乘务员和职业培训,并为“德中欧亚航空公司”提供容克飞机。由于中国机场跑道的质量很糟糕,还特别为容克飞机装上了低压轮胎。              

 

 为保证前往远东的远距离飞行顺利地进行,还必须在中国首先建立较为完善的地面设施和相关企业。找到一块合适的地面并建设一个甚至是很简陋的机场建筑所遇到的困难,在德国是做梦都想象不到的。当时主要的交通工具还是依靠骆驼、手推车和商队,既没有能供使用的地图也没有气象站和无线电台。

 

在中国飞行也有着难以想象的诸多困难。飞行中没有天气预报加上对当地的气象状况非常陌生,面对潜在危险,飞行员几乎是在胆战心惊的飞行中积累飞行经验。直到今天飞行员对中国恶劣的气候条件还是谈虎色变。

 

当时飞机在地面上也是不安全的:因为还没有停机库,所以飞机时常受东南亚的季风雨的侵蚀;人们临时在一个露天的工棚里工作,要检修和保养发动机还必须不时的推动飞机头。

 

第一个服务于“德中欧亚航空.公司”的飞行员是格拉太·楚。卡斯特尔先生,他率先驾驶的是一架容克W 34的飞机。这架装有一台发动机、全金属外壳、低翼(单翼)性能可靠的容克机型是如此坚固结实,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空军服务时,具有无人驾驶的功能。1944年,笔者就曾自己驾驶这种飞机飞过华沙(Warschau)、拉多姆(Radom)和莫德林(Modlin)之间的航线。容克W 34也曾作为飞行教学的训练机。滑稽的现象是:容克飞机有W 34 hiW 34 hau两种。i即内部,au即外部。两者表示的均是(冲力-)起动方式:hau型是从外部起动;hi型是从内部起动。以后人们干脆称这种飞机为hi或者hau

当卡斯特先生驾驶着飞机越过能见度低的山峰准备降落时,他能够区分机场与周围环境的方位,靠一个暗点找到降落的地方,把坐在他身后、经过一天惊险飞行的乘客运送到指定的位置。

  格拉夫·卡斯特先生回忆,他驾驶的容克W 34只提供4 6个载客空间,但有时候也运送17位乘客。沃尔夫一迪特·格拉夫··卡斯特一律登豪森在二次世界大战后仍然在航空界工作。

从柏林飞往上海的容克W 34飞机是“沃立荣”(Orion)°机组人员:机长阿伯特·格思腾科恩(Albert Gerstenkorn)(自19454月在柏林的最后一·次飞行后失踪)、无线电话务员瓦尔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