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记忆;我与“福全馆”之缘(三)
徐汝漪
从1950年我家搬进福全馆旧址改为的人民银行宿舍到1968年我结婚从这里走出,在这里我度过了十七余年幸福的时光。
建国初期,北京的人口比较少。白天,大人上班、孩子上学,街上几乎没有什么人。只有到了星期日或节日,街上才有一些人。虽然我家住在繁华的隆福寺街,也从未感到人多嘈杂。日子过的舒适、清净、自由。
住在隆福寺,首先是购物方便,我家西边有著名的“东四人民市场”,那里购物环境好,市场硕大,物品丰富,应有尽有,物美价廉,而且售货员服务态度好。如果在这里没挑选出想要的商品,出东口过马路就是“东四百货公司”,只是那里面积小一些。如果要买蔬菜、水果、鸡鸭鱼肉,就可以到朝内菜市场,距离也不远。当然离王府井百货大楼也很近。
在隆福寺这一条街上,有两家电影院:蟾宫电影院、明星电影院,还有一家东四工人俱乐部。后来我知道,著名词作者庄奴先生就曾经住在隆福寺街9号。我家斜对面有一家中国书店,出了胡同口,往南一拐,马路西边有一家新华书店,我曾在那里买了一本京剧《贵妃醉酒》唱本。出胡同西口过了马路就是中国美术馆。再往西两站,就是故宫博物院。所以住在这里,不仅有丰厚的文化氛围,文化娱乐活动也非常丰富。
住在隆福寺,还有一项方便的就是餐饮。那里有著名的“白魁老号”、“爆肚满”、隆福寺小吃店和灌肠店。出了东口往南一拐,便是著名的青海餐厅。
从东四上车,往西三站便是著名的景山公园,再过一站就是著名的北海公园。我上小学时,只要一有时间,就会组织同学们举着中队旗或小队旗步行到这两个公园去过对日。我们在那里爬山、钻山洞、登塔顶、划船、游览,脚步遍布两个公园。“让我们荡起双桨”便是我们唱得最多、最开心的歌。说来也怪,那时我们搞活动,也没有大人跟着,却从未发生过安全问题,相反我们却得到了锻炼和成长。所以,当时的隆福寺街,很适宜居住。
那时人们的生活水平很低,一家人一般只有一人外出挣钱,而且工资很低,三四十块钱就能养活一家人。虽然生活水平不高,物质也比较匮乏,但是令我至今记忆犹新的、令我永远难以忘怀的当属那一阶段的邻里关系。院子里住着近三十户人家,却犹如一家人。无论是谁家,从不用锁门。特别是小孩子们,出了东家进西家,就连大人们也一样,彼此间互相串门,根本就不用敲门,而是推门就进。谁家做着一半饭,发现葱姜、酱油或醋没有了,随便到哪屋拿一点就行了。哪家做了好吃的,会给每家端一碗,大家都会尝尝鲜,当时的小孩子们真是吃百家饭长大的。前几年,我偶然碰到了曾经住在我家小院西屋的范小洵,他就非常激动的对我说:“我爸和我妈老说,特别想念当初那个院里的徐大爷(指家父),爸爸妈妈下班回家一看我家的火炉子灭了,徐大爷就会说,别生了,就用我家的炉子做饭吧。要是赶上你家的饭菜有富余,徐大爷准让我们全家在你家吃饭,连火炉子都不让我们生。”那会儿,家家户户的关系都这样,多温馨呀!
每逢快过年了,院里的街坊四邻就会拿着大红纸,来找家父。说:“徐大爷,您给我家写一幅对联儿吧!”,那时绝对是家父最忙碌的日子。每逢大年初一,小孩子们穿上新衣裳,手提灯笼,在院子里玩耍;大人们则会互相拜年、互相祝福;真是年味儿十足呀!
那时人们彼此之间互相信任、互相依存、互相帮助、互相提携,日子过得平和、温馨、舒坦、自由。尽管那时各家各户的钱不多,偶尔到了月底还要互相借一点儿;尽管那时人们穿着简朴,衣服上还常常打了补丁;尽管那时人们吃的喝的比现在差远了,大多是粗粮、大路菜,油水很少;但是那是我记忆中最温馨、最幸福、最美好、最值得怀念、永远也不可能忘怀的时光!
好怀念那十几年呀!
老虎转载2014-3-27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