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陈介祺印鉴 之四十五 簠斋藏三代玺

标签:
转载 |
陈介祺印鉴
印 文:“簠斋藏三代鈢” 阳文(朱文)
材 质:象牙材质
印章尺寸:印面边长0.8cm×0.8cm.通高3.8cm
篆 刻:王石经篆刻
时 代:清
文 字:篆书书体
整体描述:陈介祺收藏印印章。象牙材质,王石经篆刻。印文阳文,篆书书体。该印现藏故宫博物院。1956年由陈元章捐献。
印文释义:“鈢”(音xǐ)古通“玺”,即“印章”的意思。秦以前的印章都称为“玺”,因所用材料不同,“尔”下的偏旁部首有用“金”、“土”字的,盖因有用铜质或者别的材质治印的。秦统一六国后,重新制定了新的等级规范,规定只有皇帝的印章才能称为“玺”,而臣民所用只能称为“印”,而且特别规定皇帝用“玺”的材质为玉,普通百姓不得使用。故从秦代以后,“玺”字下面的偏旁部首改为用“玉”字旁。秦以前的官员印章只有官名,从不称“玺”或“印”,从秦代开始,历朝历代都称“玺”、“印”,实际上历代帝王也都是“玺”、“印”并用的,但是平民百姓还是只能用“印”。所以看秦以后的官印、私印都是“某某之印”或“某某印”等等。
陈介祺因藏印数量众多而享誉海内,因之有“万印楼”,弆藏上至三代下至元明各类玺印万余方,且多为周秦汉魏六朝官私玺印,不但数量巨大,而且皆为精品,涵盖金、银、铜、玉、宝石、琉璃、牙、钿等诸多材质。陈介祺在这众多印章中择其优者编撰了“十钟山房印举”一书,罗列了四大要类,即古玺、官印、周秦印、和姓名印,再以印式、印材分类。其中首次把“古玺”列为一大类别,这是陈介祺首创,尽管之前有人曾对古玺类印章有所探索,但真正把它列为印章研究的一大类别的,还是首推陈介祺。正如陈介祺自言:“宋以来止知有秦印,不复知有三代,今以钟鼎通之乃定,已于《印举》中首举之”。因所举“古玺”类之印皆为秦前之物,所以称之为玺(鈢)。这就是“簠斋藏三代鈢”印章的由来。
注:陈介祺所指的“三代”,是对中国历史上的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
“三代”一词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的《论语·卫灵公》:“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该词一直到战国时期,都是指夏、商、西周。秦之后,“三代”的含义才开始包括了东周,并一直沿用至今。在周朝初期还有统称夏、商为“二代”的现象。(摘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