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陈介祺印鉴 之二十八  簠斋藏古封泥

(2013-05-27 21:47:37)
标签:

转载

陈介祺印鉴 之二十八  簠斋藏古封泥                  

 

   [转载]陈介祺印鉴 <wbr>之二十八 <wbr> <wbr>簠斋藏古封泥

印    文:  “簠斋藏古封泥” 朱文(阳文)

材    质:   象牙

尺    寸:   印面边长0.7×0.7厘米  通高4.3厘米

篆    刻:   佚名

时    代:  

文    字:   篆书体

印文释义:   陈介祺收藏印章。陈介祺收藏封泥有五百四十八方,主要出自山东临淄一带。其与吴式芬合作编撰《封泥考略》一书,共十卷,于光绪三十年(1904)刊行。著录四川、西安、山东临淄出土的秦汉及少量战国封泥,共849方。编排以官印、私印、闲印为序,每种都有原大拓片,并附考释。是最早的封泥资料专书,对研究文字演变、古代官制有重要价值,是中国金石学重要著作。

“封泥”也可叫做“泥封”,是中国古代为了防止私自盗阅官文而采取的一种防盗措施。在纸张发明之前,古人偶尔使用绢帛书写,但由于绢帛贵重,大量使用的书写用品就是竹简或木片。古人用数十片竹简串联成卷,在竹简上书写内容之后,将竹简卷成一束,以麻绳捆之,用湿胶泥团将麻绳糊住,并盖上自己的玺印并用火将泥团烤干。收到竹简的一方看到麻绳和盖了玺印的胶泥团完好,就知道在传递的途中是没有人私自盗阅其内容的了。封泥这种防盗方法使用的时间主要是在先秦到两汉期间,两汉以后由于纸制品加工技术的成熟,封泥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而后来出现的火漆可以说是与其有异曲同工的作用)。最早记述封泥存在的是先秦的文献,到了两汉就形成了使用制度。由于古代使用玺印的人大都是朝廷官吏,其去职之后,玺印要上缴销毁,没有实物留存,后世看到的一些秦汉官印主要是官吏死后随葬的“冥器”(人死后为了表明其生前的地位,以其生前官职印信仿制的随葬印信),而并不是那个时代的原有印章。而后期发现的封泥正好弥补了这个空缺,由于它是秦汉印信钤印的实物留存,故而为后世对古代官吏制度提供了绝佳材料。

虽然历史上的文献材料对“封泥”多有记载,但真正得到实物并与研究,还是近两百年间的事。清道光二年(1822年),四川农民挖山药时发现一批封泥,约百余。其后陆续于各地出土,陈介祺也就是在这个时期,收藏了大量的封泥,而真正大规模发现是本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由于经济建设加快,土地开发迅速,大量出土了数以千计的封泥实物,极具研究价值。

“封泥”在发现初期,世人并不明其用途,误以为“汉世印范子”。后刘喜海根据《后汉书·百官志》守宫令下本注“主御纸笔墨及尚书财用诸物及封泥”,最早为封泥正名。而王国维在《简牍检署考》云:“古人以泥封书,虽散见于载籍,然至后世其制久废,几不知有此事实。……封泥之出土,不过百年内之事,当时或以为印范。及吴式芬之《封泥考略》出,始定为封泥。”。可见,《封泥考略》一书对研究“封泥”有开山之功。然而后世之人在研究封泥时其实真正忽略了另一位大家,那就是陈介祺,《封泥考略》一书共搜集了秦汉及少量战国封泥,共849方,并对其分类记述,这在其前后刊印的各类研究书籍中,收藏刊印的泥封拓片数量上是最多的。而陈介祺自己所收藏的封泥就达548方,可见其规模。由于陈介祺注重学问而淡泊名利,在很多方面以研究考证为目的,很少专著传世,以至后人不能真正了解其为人与学识,不禁让人扼腕叹息!

“封泥”由于它的特殊性,自然引起世人的高度重视,尤其它是秦、汉印信文字的直接留存,其文字和艺术价值极高,更对后世篆刻艺术影响巨大,是篆刻艺术家必研之对象。陈介祺是印章收藏大家,洋洋洒洒万方之巨,对印章的酷爱无出其右者,而“封泥”所代表的秦、汉古风,其肯定是藏之而后快!所以才有了这方象牙印章。这是他收藏印中最小的、也是最精致的一方。细观其印,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转载]陈介祺印鉴 <wbr>之二十八 <wbr> <wbr>簠斋藏古封泥

封泥原物(秦皇帝信玺封泥)
[转载]陈介祺印鉴 <wbr>之二十八 <wbr> <wbr>簠斋藏古封泥


[转载]陈介祺印鉴 <wbr>之二十八 <wbr> <wbr>簠斋藏古封泥

(注:因不知名原因,在30年代,陈介祺所藏556枚封泥全部被卖到日本,现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