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陈介祺印鉴 <wbr>之十三 <wbr>齐东陶父 [转载]陈介祺印鉴 <wbr>之十三 <wbr>齐东陶父](//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印文:
qí dōnɡ
táo
fǔ
齐
东
陶
父
![[转载]陈介祺印鉴 <wbr>之十三 <wbr>齐东陶父 [转载]陈介祺印鉴 <wbr>之十三 <wbr>齐东陶父](//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印文:
xù
tiān
lún
zhī
lè
shì
序
天
伦
之
乐
事
“齐东陶父”和“序天伦之乐事”这两个印蜕,笔者猜想该是一方两面印(印章的两面都有印文,称为两面印。两面印多是私印,始于秦,盛于汉。印文有一面刻姓,一面刻名,或一面刻姓名,另一面刻表字、臣某、妾某、吉语、鸟、兽、鱼、虫等)。笔者之所以有这样的猜想,主要是因为在所藏印谱之中,这两个印蜕钤在一处,且它们的尺寸相同,印文一方阴刻一方是阳刻,似是有意为之。所以猜测此方印应是陈介祺印鉴中少有的两面印,但由于实物已无法得见(实物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这种猜测也就成为悬疑,以待今后补遗。
山东,史称齐鲁之地,因春秋时期齐、鲁两国皆在今山东境内封国。齐国在今山东省北部,建都营丘,后称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而鲁国则在现在的山东省南部,国都是在曲阜(名称沿用至今)。
簠斋公所居潍县(今山东省潍坊市),恰恰就在今山东淄博以东。潍县距临淄仅有百里之遥。而当时临淄一带出土的瓦当、汉砖、陶器等物,无人收购;自从陈氏考证出上面的陶文亦有研究价值后,
马庆灏等人受命下乡,无论精品粗品,一律按件收购。早期出土的封泥,也大多数都让陈氏收购。齐鲁之间的鲁国、纪国、邾国、杞国等故国出土的古铜器也不少,陈氏派人挑担子到四乡去用称购买,按破铜烂铁的价格收到不少。同时也带动了大批古玩商,以至于潍县城的白浪河岸边发展成了古董市场,潍县城成了古器物集散地。陈介祺曾亲自记载“三十年白浪河市铜担增至数百,几无遗古,今其能者俱将就东家食。若归同好,得佳拓,于愿已足。”(此段文字资料摘于《陈介祺藏古传古的助手》一文,作者是邓华)
簠斋公大量收集临淄一带出土的瓦当、汉砖、陶器等物,皆因其对器物上的文字产生了兴趣,继而深入研究。在此之前是没有人能够认识到这些器物上文字的价值,故而也不会有人去研究这些不起眼的东西。而其姻亲兼好友王懿荣,虽然鉴定安阳甲骨上的符号为殷商甲骨文,引起世界广泛瞩目,但那已是在簠斋公去世之后了。鉴于二人的特殊关系,不能不说王懿荣在文字的研究上受陈介祺的影响颇深。
综上所列,簠斋公在这方印文中称自己为“齐东陶父”,是极有开创性的。他以他敏锐的眼光和对文字研究的执着,开辟了中国文物研究史上的新天地。为后世研究中国文字的变迁、文化的发展史、中国古代历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簠斋公所拓珍品拓片之上多用此印,以示重视!
![[转载]陈介祺印鉴 <wbr>之十三 <wbr>齐东陶父 [转载]陈介祺印鉴 <wbr>之十三 <wbr>齐东陶父](//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命非金石砖 钤有“齐东陶父”
(图片来自国家图书馆藏《陈介祺藏古拓本选编·古砖卷》)
![[转载]陈介祺印鉴 <wbr>之十三 <wbr>齐东陶父 [转载]陈介祺印鉴 <wbr>之十三 <wbr>齐东陶父](//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未央砖
钤有“齐东陶父”
(图片来自国家图书馆藏《陈介祺藏古拓本选编·古砖卷》)
![[转载]陈介祺印鉴 <wbr>之十三 <wbr>齐东陶父 [转载]陈介祺印鉴 <wbr>之十三 <wbr>齐东陶父](//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黔陬王从事砖
钤有“齐东陶父”
(图片来自国家图书馆藏《陈介祺藏古拓本选编·古砖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