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床—北京旧日的氷上交通工具
标签:
文化 |
分类: 家史 |
说明:父亲霍蔭龄这篇写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文章,由于内容涉及北京过去的历史,今人多已不知,曾经刊登在当时的《北京日报》上,可惜今天已找不到当年的报纸了,记得随文章父亲还发表了一张凌床老照片,是在北京护城河上拍的,时间为清末,照片上一个披着棉大衣坐在凌床上的人和一个拉车人。可惜这张老照片现在找不到了。近日偶然发现一张1895年刊于英国伦敦报纸上的画作,是描绘光绪皇帝乘坐奥地利赠送的冰床,在北海公园享乐的情况,正好印证中国凌床的使用,特补充在本文发表。你读了此文一定感到新奇闻所未闻。今天的北京不要说冬天冰上交通工具完全消失了,就是结冰即薄时间又短,完全没有了昔日的情境。我们真的应该想想,人口的膨胀。资源的大肆掠夺,气候变暖,确实会带给人类灾难的。这是我从父亲这篇文章联想到的。
老虎2012-8-7 11-6补充
凌床—北京旧日的氷上交通工具
凌牀就是冰橇,过去曾是北京的一种都市交通工具,也曾被作为游乐之用。
说起来很奇怪,北京水面不大,冰冻的时间不长,为什么会到用冰橇呢?据估计大概是由于北方民族的风俗随着政治变化而带到北京来的。辽金时代北京与契丹,女真北方民族交流了不少风俗习惯,其中有些甚至传到了现代。而冰橇正是北方民族的东西,东北少数民族中以前曾有使犬部,使鹿部之名,这自然是惯用(动物拉)冰橇或雪橇的。
北京的凌牀见于记载的大致可分三种:一是在宫廷园囿中的交通工具,如中南海.北海等为部曹以至贵族,大官们乘坐的拖床,二是沿护城河拖行的凌床,是冬季的一种平民交通工具;三是在十刹海,积水潭、二闸等水面较阔的地方准备供人乘坐和游赏的凌床。
所谓凌床(又名冰床、拖床、冰车、冰排子)系用木制成小床形的架子,长约五尺,宽约三尺、下面两足伸长作橇形,微裹以铁、便于冰上滑走。与在吉林松花江上行使的爬犁(当系满语音译)大致相同。但吉林的爬犁有时驾狗、名曰狗爬犁,北方的用人以绳拉拽,称为凌床式冰床。
上述第一种供大官们乘坐的凌牀是比较考究的,不但比普通的漂亮而且有蓬,很像车、船的样子。《燕京岁时记》说“……近日王公大臣之有恩命者,亦淮於西苑门内乘坐拖床,床甚华美,上有□如车蓬,可避风雪。”所指即此种,当时大约从西苑门(与西华门相对的门、在南长街)内水边上凌床,拖往中南海内部各处办事或朝觐皇帝。有一时期似乎某些大官还有专用的凌床。记载中曾有一笑话说有专管准备凌床的小吏在水边招呼说“这是某大人的凌床(以前俗称停尸的床叫灵床,与凌床谐音),那是某大人的凌牀,”传以为笑。
第二种是最普遍,最受人欢迎的一种,一般在冬至以后,在护城河中就开始出现凌床,聚在各城门附近,候人乘赁。床的制造较为朴素,没有装饰,也没有蓬盖,略有坐垫,稍考究的有皮褥,备客铺盖。有的曳床人自备大皮袄一袭,有乘客时供客铺盖,候客时就为自己御寒。这种凌床一次可乘三、四人,较乘骡车(当时北京的一般交通工具)省时、省费,京市居民都喜欢乘坐。《陈检讨集》说:“京师腊月河冰结时,水面多设冰床,往来络绎,以供行客,其捷如飞,较之坐骑乘车远胜多矣。”可见当时之盛。
所附照片约摄影1901-1904年之间,地点在东便门附近,乘凌床者四.五人,衣冠整齐,有一人并抽旱烟,大约系拜年式逛庙,曳床人穿衣甚薄,而乘凌床者有一人腿上盖一衣,或者即床人之大皮襖,衣饰等都是六十年前式样。据说当时系以一门至一门间为计价的距离,沿护城河行驶,随时上下,颇有环城冰车之意。(父亲曾在当年北京日报上发表过这张照片,我亲眼看过。父亲保存有许多北京历史老照片,可惜后来动乱时期遗失了)。
第三种除为了短途交通外,(如从十刹海此岸到彼岸)还为了豪门,富商们游乐之用。当时曾有人将几架以至十几架凌床聚在一处,坐在上面轰饮喧闹,以为豪举。这大约始明人浮薄之羽。刘伺《帝京景物略》说:“冬水坚冰,一人挽木小兜,驱如衢,曰冰床,雪后集十余床,鑪分尊合,月在雪,雪在冰、西湖春、春淮夏,洞庭秋,东南人自谢未曾有也。南方人大约对此举十分惊讶,所以说未曾有,事实上东南自然不可能有,若东北则多处皆有。“
这种玩法到了清代好像已不普遍。《倚情阁杂抄》说“凌床、今京师在处有之,一人挽行,滑如帆驶。闻明时积水潭尝有好事者联十余床携都蓝、酒具,铺毡褥其上,轰饮冰凌中,亦足乐也。”当时已称闻明时如何,可见(后)已无此风了。
以上除第三种外,第一种,已随封建王朝的统治一齐消灭,第二种则流行很久,大约在民初马车,人力车盛行后才逐渐衰退以至于绝迹。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