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藏书研究:明版精刻本《录鬼簿》研究者不可不看这本最早的中国戏剧书目

标签:
文化 |
分类: 古书中来 |
父亲藏书研究:明版精刻本《录鬼簿》
父亲藏书中有本明代刻印的《录鬼簿》,一册上下卷,为元代钟嗣成所著,是元代的戏曲史料性的名著。为研究我国戏剧史最早最有分量的论著。
一,关于本书版本:
《录鬼簿》成书于至顺元年(1330)﹐不久﹐作者又至少作了两次修改和增补。此书原本已佚﹐今所流传的重要版本有﹕明《说集》本﹐孟称舜刻本﹐曹楝亭本﹑暖红室汇刻传奇本﹐以及明贾仲明增补过的天一阁蓝格钞本。校注本则有王国维的《录鬼簿》校注本(以曹楝亭本为底本)﹑马廉的《录鬼簿新校注》本(以天一阁本为底本)﹑上海古籍出版社编的《录鬼簿(外四种)》(1957年版)以及中国戏曲研究院编的《中国古典戏曲论着集成》所收的《录鬼簿》(以曹楝亭本为底本)。父亲所藏本即为明曹練亭本,
在书的扉页上有“練亭藏本《录鬼簿》”字样,加之刻字极精,当是明本无疑。另封面上有小楷注明“扬州诗局原刊本”字样,这更说明此版本的重要,我查了一下,扬州诗局是我国明后期清初重要的印书局,其版刻极精,我在网上看到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扬州诗局刊本刻印的《御批资治通鉴纲目前编 十八卷 外纪 一卷 举要 三卷》原书图,与此本在精刻字体上完全一致。综上所述,此本当明版无疑。由于明本存世很少,此本又为原始范本,当很珍贵。
二,关于本书内涵:
《录鬼簿》一书全面介绍了作者所熟知钦佩的剧作家,及他们创作的剧目。两卷共记述 152位杂剧及散曲作家﹐大略以年代先后排列﹔着录剧目共400馀种。整个元代曲家的情况﹐都赖以传世。同时﹐在书中一些零星的记载中﹐还揭示了元代杂剧作家的活动和组织情况﹐并且透露了元代戏曲发展的线索﹐如院本的创作﹐杂剧作家的南迁﹐杂剧作家写南戏的情况﹐后期杂剧的音乐采用南北合套的情况等等。这些都为元代戏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材料。在元代尚未发现有如此全面介绍中国古代戏曲的书,所以对中国戏曲史有兴趣的人,应该都读读此书。
此外他在记述每位剧作者之后多有诗词陪衬,这些词写得非常美,且没有在其他书籍上见过,我欣赏之余得到了享受。如他对郑光祖曲目优美之文字赞道:
《录鬼簿》不但有它的资料价值﹐同时也表现了钟嗣成比较进步的文艺观点。首先﹐由于他与大部分戏曲作家一样﹐屈居下僚﹐而他所从事的戏曲创作又受到歧视﹐因此孤傲牢落之气﹐耿耿心中﹐他编撰此书﹐就是为了替一代经史所不传﹐而又高才博识的这些戏曲家作传﹐并且“冀乎初学之士﹐刻意词章﹐使水寒乎冰﹐青胜于蓝”﹐欲以此激励后学﹐推动杂剧继续发展。其次﹐他讽刺那些门第高贵的人以及对儒家学说似通非通的浅薄之士为“酒罂饭袋”﹑“未死之鬼”﹐而高度评价有才华的戏曲家是“不死之鬼”﹑“虽死而不鬼者”。他还说:“若夫高尚之士﹐性理之学﹐余有得罪于圣门者。吾党且噉蛤蜊﹐别与知味者道”。他在历来被认为高尚的“性理之学”之外﹐为戏剧独树一帜﹐另辟门户﹐这在当时包含着反传统的思想因素。第三﹐钟嗣成认为创作杂剧要使人“感动咏叹”﹐有动人的情节﹐要“搜奇索古”﹑“翻腾古今”﹐提倡创新精神﹐他还大略指出了戏剧形式与传统的文学样式相比﹐有它的新特点。这些也都是可取的文艺观点。总之﹐《录鬼簿》是元杂剧蓬勃发展形势下的总结。
三,关于本书作者:
作者钟嗣成(约1279~约1360)﹐号丑斋。祖籍大梁(今河南开封)﹐寄居杭州。约在至元末﹑大德初(13世纪末)在杭州官学进学﹐是邓文原﹑曹鉴﹑刘濩的受业弟子﹐与戏曲家赵良弼﹑屈恭之﹑刘宣子﹑李齐贤等是同窗学友。曾多次参加“明经”考试﹐不中。后在江浙行省任掾史﹐但是不得升擢﹐他也不屑于去追求官禄﹐于是杜门着书。除《录鬼簿》外﹐他着有杂剧 7种﹕《寄情韩翊章台柳》﹑《讥货赂鲁褒钱神论》﹑《宴瑶池王母蟠桃会》﹑《孝谏郑庄公》﹑《韩信泜水斩陈余》﹑《汉高祖诈游云梦》﹑《冯驩烧券》。这些剧作﹐今都不传。还着有散曲﹐今存小令51首﹐散套 1首。散套《丑斋自序》是他的代表作。此外﹐《录鬼簿续编》载他“有文集若干卷藏于家”﹐今也不传。
老虎201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