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对中医治病与治国相对照的精辟解读

标签:
文化 |
分类: 古书拾穗 |
唐人对中医治病与治国相对照的精辟解读
近读父亲藏书《唐人说荟》第五册,有李隐所著【潇湘录】,其中一段文字对中医用药与治国对照相比,堪称精辟论述。文中叙述当时一位民间中医,对疾病生成与治疗的对症,说的明明白白,而且对重要的中医用药主次关系,更是以国家中君、臣、佐、使的主次位置加以形象的说明,体现出中医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科学的底蕴。
关于中医用药的君、臣、佐、使科学原则,起于何时不得考,但从这篇唐人写文章的时间,至少已有一千四五百年的历史了。至今这一原则,仍是我国中医界遵循实行着,可见其生命力。
我将唐人这篇原作刊登在博客中,以使大家对我国中医学的历史发展有更好的了解。
则天末年。益州有一老父。携一药壶于城中。卖药得钱而转济贫乏。自常不食。食即饮净水。如此经岁余。百姓赖之。有疾得药者无不愈。或自遊江岸。闲眺永日。又或登高引领不语。每遇有识者必告之曰。人一身便如一国也。人心即帝王也。傍列脏腑即宰辅也。外具九窍即群臣也。故心病内外则不可救之。何异君乱于上。臣下不可知止之乎。但凡欲身之无病。必须先正其心。不使气索。不使狂思。不使嗜欲。不使迷惑。则心先无病。心无病则余脏腑虽有病不难疗也。外之九窍。亦无由受病也。况药有君有臣有佐有使。或攻其病。君先臣次。然后用佐用使。自然合宜。如失其序。必自乱也。又何能救病。此犹国家任人也。老夫卖药。常以此为念。每见愚者一身。君不君。臣不臣。使九窍之邪。悉纳其病。以至于良医自逃。名药不效,犹不知悲矣。七君子记之。忽一日。独詣锦江。解衣净浴。探壶中唯选一丸药。自吞之。谓众人曰。老夫謪限已满。今却归岛上。俄化为一白鹤飞去。其衣与药壶。并没于水。求寻不得。
老虎201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