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父亲藏书手写孤本《洺州日记》的考证

父亲藏书中有三本线装手写日记,书封面题名《洺州日记》,内容为同治至光绪初当地官员的手写日记
。三册日记的时间为:
第一册:同治十三年十月初一至光绪三年二月十四日;(1874-1877年)49页
第二册:光绪三年二月十五至光绪四年六月三十日;(1877-1878年)38页
第三册:光绪四年七月一日至光绪五年九月三十日;(1878-1879)40页
小楷手迹,线装,普通绵纸竖八格本,前两册为绿竹型竖格,后一册为红竖格,印有‘碧梧斋’款。本册不精。书中夹有一单片篆印,为‘冯君传语报平安’。不知是否与此册日记及其主人有关?
作者何许人士,从字里行间查不到,但从日记内容所看,应是时任洺州知府的官员无疑。
读后所得:
1,
洺州,旧地名,在今河北南部,今威县城关镇旧称洺州镇。附近的永年镇,旧称临洺关镇,(查清代古地图,只有洺水和临洺关地名,未见洺州一名)。洺州应是清末河北南部的州行政区域。所辖区域尚不清。是否由洺水得名?洺水,出自山西,从西向东流过河北南部,至鸡泽北流。
2, 日记中多有记载至临洺关接差事,查临洺关为清时南北要道上的交通枢纽,《都门纪略》中记有京师至河南省的路程,即注明临洺关为重要停靠打尖处,从北京彰儀门出发,历经九站315里到保定,再经615里33站到临洺关。然后继续南行去河南。薛福成的《庸庵笔记》中有文[訥相临洺关之败]记述咸丰三年(1853年),以钦差大臣督兵破太平天国军的訥尔经额,统帅1万兵将,不听部下建议,被北上的太平天国兵大败于临洺关的历史事件,文中写道:”临洺关近时商贾皆由此往来,其路善捷然有险可扼,若遣兵五六百人守之,遂十万之众不能过也”.然而酣嬉废事的訥尔经额不听,最后一万之众被太平天国兵在临洺关打败,仅十数人逃出.可知至晚清临洺关仍是河北山西间战略要地.
3, 日记中记有邱县农民起义事:光绪二年闰五月初五日:“逃人甚多,闻山东土匪起事”;初六日:“逃人尤多,饬永年探之。”初七日:“贼耗益真”。初八日:“得曲周信,知贼首名霍万祥,在邱县七方大峰等村,被临清防军剿杀殆尽。”六月初七:“山东土匪窜至曲周,要马裹人。”初八日:“禀报贼情”。初九日:“贼在威县广宗境内,被乡团练军擒杀殆尽”。
4,
每日所记文字较少,但或多或少,都记有天气情况,凡晴阴,雨雪,冷热,风云都有记述。从中可知光绪初年当地气象情况;并记有洺河发水泛滥情况,由于是当地官员如实记录,可作为晚清河北南部历史的重要参考史料。由于此三册为存世孤本,更显珍贵。

顺便介绍一下:书中夹有一红色信笺纸,上书有诗三首,从字体看,不是作者的手迹,字迹颇显粗陋。诗为:
踏踏大仙赐
亲心散漫自悲伤,手足情深正断肠,无意诗心增远虑,成将孤雀慰高堂。
无心随意愈苍黄,信笔粘来未觉当,从此日应加谨课,勿因悲动此诗肠。
伤心儿女一情长,离别悲欢自有当,乍送小娟归烛夜,不堪远望瞥苍茫,上天徙此际正情,深翘首云高树森,暗着泪痕怜爱女,却由岩壑不由人,宦途缠绕偣深思,未送花枝眼望时,父女两天长叹息,云山何处是相期。

待研究考证:
1,
洺州府所辖范围
2,
作者何人
3,
所附诗作出自何人
霍郁华起草于04年-09-1-17
老虎10-9-27整理 9-28贴图片改错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