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父亲藏书《云溪乐府》,知道古“歌”字写作“謌”

标签:
文化 |
分类: 家史 |
读父亲藏书《云溪乐府》,知道古“歌”字写作“謌”
赵懷玉:(公元一七四七年至一八二三年)字亿孙,号味辛,江苏常州武进人。生于清高宗乾隆十二年,卒于宣宗道光三年,年七十七岁。
乾隆三十年(公元一七六五年)春,高宗四巡江、浙,奏赋行在。四十五年,又南巡,召试,赐举人,授内阁中书。出为山东青州府海防同知,署登州、兖州知府。丁父忧归,遂不复出。后主通州石港讲席六年,诸生极爱戴之。怀玉性坦易,工古文词;诗与孙星衍、洪亮吉、黄景仁齐名,时称“孙、洪、黄、赵。”著有《亦有生斋文集》五十九卷,续集八卷,《诗钞》三十二卷《词钞》二卷《云溪乐府》二卷,
赵一生为多部古籍校对,写跋,他亲自校对的古籍如《韓詩外傳十卷》[漢韓嬰撰 清趙懷玉校正];《儀禮蠡測簽注二卷》[清翁方綱撰 稿本 ];《五代春秋二卷》[宋尹洙撰 清初抄本 清邵晋涵、趙懷玉校并跋 清丁丙跋]总共有三十多部大部头书籍。说明他对古籍是很有研究的。
我从读此书中,发现作者将“歌”字写成謌,为此写了短文:
古“謌”字与今“歌”字
古籍中把唱歌的”歌”字,写为“謌”..其音,意都同于”歌”,今读赵怀玉的《云溪乐府》中的[披裘謌].在正文中他用了謌字,而目录中则用了歌字,可见两字通用.查《康熙字典》注释:[玉篇]同歌;[史记孟尝君传]冯馭弹剑而謌;[前汉五行志]发于謌谣;[荀子议兵篇]近者謌讴而乐之.从中可知早在秦汉时已广泛使用“謌”字;其实也对,古时所谓歌,大多是写(诗,词,赋),念诵;虽然声音拉长,但还不是今天的唱歌,所以用言字旁作謌,可能较为贴切.《康熙字典》在歌字注释中有:”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言之不足,故长言之”,可解释“謌”字诞生的缘由.
老虎1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