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父亲撰文介绍陈介祺论述书法的《习字诀》

(2010-08-19 18:56:42)
标签:

文化

分类: 家史

父亲撰文介绍陈介祺论述书法的《习字诀》

 

1981年初,父亲霍蔭龄受五姥爷陈秉忱的嘱托,专门撰文介绍了陈介祺论述书法的《习字诀》,这是簠斋先生专门为教育子女特别撰写的,没有公开发表过。由于父亲也喜好书法,对先祖陈介祺先秦文字的研究佩服至深,所以用心写了此文,用于介绍《习字诀》,并以书斋名-楮庵的名义发表在1981年4期《书法》杂志上。

从此篇文章不难看出父亲对中国书法文字认识颇深,有他自己的见解,对于簠斋先生也多有研究,怪不得五姥爷指定由父亲亲写介绍文字,将簠斋先生未公开的这篇重要文字公布于世。可惜父亲早逝,许多肚中经纶带入了天国。

为使大家了解,先将父亲此文公布,后面再全文刊登簠斋的《习字诀》。

                                                    

老虎

父亲撰文介绍陈介祺论述书法的《习字诀》

陈介祺收藏的秦二世诏版拓纸上他写的注文

 

                  陈簠斋的《习字诀》

楮庵

 

陈簠斋(介祺)是清末有名的收藏家。他的书法也有独到之处,然为收藏家的声名所掩。实际他于金文、小篆、隶书的功力都很深。中年以后,更以隶书的笔法,参以金文结体,创造了一种独特的风格,即古劲而又易识,豪放而不显怪,成为清代书家的后劲。簠斋讲究用笔,对隶书的笔法有深刻的理解,他曾著有《汉碑笔法》一书,可惜已失传了。

他是进士出身,做过翰林院编修,受过严格的馆阁体的训练。但是他的楷字并没有流传下来。从零碎的文件上所见,大抵是熟于颜、柳、欧等唐人笔意的。当时馆阁体是进身之阶,写不好就得不到功名。但功名到手之后,许多人就放弃了从小苦练的馆阁体而专心致力于汉魏石刻,如李文田本是当世有名的小楷书家,但后来专写北魏;何绍基本是写颜的,曾见他为簠斋祖母写的一幅寿字中堂,颜体大字,功力极深,然而后来他对隶书用力甚勤,终于独创了他自己的风格。

因此,一方面是鄙薄馆阁体,另一方面又不能不去练习它,这种矛盾的心理对当时的书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些人认为需要在练好楷体的基础上再写篆隶,而有些人则认为应该一开始就两种并行。簠斋是主张后一种意见的,他认为楷书的笔法来自隶书,写好隶书对于楷法的基本功夫关系甚深,所以他主张人人都要从汉魏刻石着手。

簠斋的家庭是当时有名的书香门第,家里有着相当规模的家塾,所请的西席也有不少是有名的能书者和金石家,如曹鸿勋是清末状元,能写雄壮的颜体大字,王西泉是著名的篆刻家,有印谱问世,他们都当过他家的塾师。家塾里讲究书学,陈家的后人大抵能书,虽然没有什么成名的,但直到现在,簠斋的玄孙写的金文还曾在全国书法展览中展出。(玄孙陈君藻的书法作品,还代表中国书法杰作送到日本展出,受到赞誉。-老虎补充)

簠斋为了在他家塾中贯彻他的书学主张,曾写了一些有关书学的文字,以便子弟们领悟他的看法,吸取他的经验。这些文字详述了书法基本功的要点及其重要性。他的观点大体和正统派书法家的主张相近,不过有一些个人的甘苦之言,颇值得后学一读。这篇《习字诀》是他在家塾中为长孙陈阜写的,时间在同治元年(一八六二),正是簠斋家居课孫之时。

《习字诀》对笔法、墨法、结体、形款都讲到了,但重点是讲笔法。他认为书法以用笔为上是无可非议的,如果失去了笔法,结构再好也只是图案而非书法。他对篆、隶进行了综合的考察和研究,再强调楷生于隶,隶书内多有楷书的笔法,为了练好基本功,学隶是必要的。

由于簠斋是金器的著名收藏家,他提出的“练行不如练气”,这是从金文中得到的启示。金文铭刻行款的布置时有独到之处。有些铭刻并不拘泥于行列整齐,甚至字的大小也不一致,反而使人看了感到跌宕生姿。商、周金文中这样的例子很多,汉器中有一件《阳泉使者金熏炉》,字列似整非整,大小也不一致,然而精致绝伦,堪称杰作,簠斋曾盛赞过这件汉器的铭文。当然他从临摹这些前代书家所未见的铭刻中得到了不少心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