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要为磁悬浮扬名?

标签:
文化 |
分类: 行万里路观天下 |
为什么我要为磁悬浮扬名?
我在德国参观德国制造的7号磁悬浮列车
2002年12月30日,世界上第一条磁悬浮商业运营线在上海开通;第二天即2003年1月1日出版的《环球飞行》杂志就刊登了我和女婿王汉安合写的长篇文章:[飞起来的火车],文章全面介绍了磁悬浮技术发展的历史,其工作原理,世界各国研究进展;人们对这一技术应用的不同意见等,堪称是当时一篇有分量的权威文章,后来发现网上竟然有人以复制这篇资料为名,收取费用,我没有追究,至少表明有人对这篇文章感兴趣。
实际国内对上这条运营线,反对的人不少;他们有各种理由,不能说没有道理,最主要的是,磁悬浮列车不能与现行铁轨共用,需建设专线,耗资过大,得不偿失,,而且世界上尚没有一个国家建成商业线,,,我们的文章里把这种意见也写明了,但是由于汉安参与了德国政府交通部与中国的磁悬浮合作项目,使我有机会了解有关磁悬浮技术的详细,我在德国时与德国交通部主管磁悬浮项目的官员多瑞斯先生进行过交谈,参观了德国制造的的7号磁悬浮列车,翻阅了大量汉安翻译的有关磁悬浮的文章,使我对这一完全陌生的技术知识有了了解,知道从1934年这一技术问世起,世界上主要的科技大国,从未停止对它的研究,美国,日本,德国,英国,加拿大,法国,包括前苏联都投入了大量的财力人力,虽然至今没有形成商业运营,但是他们乐此不疲,为什么呢?原因是它是一种全新的技术,人类第一次将在轨道上滚动行走的轮子,让他全然漂浮起来,没有了摩擦,开创了人类认识的另一范畴,它不仅在火车上可以应用,在其它方面未曾不可创造出有别于传统的方式,所以尽管长期以来尚未实用,各国照样没有放弃对它的研究试验。
中国第一个做到了商业运营,尽管成本高,但我认为,它开辟了中国工业技术前行的一扇窗,敢为先,敢为试验闯荡,已经有了这一技术的实践经验,这对中国工业技术一直跟着外国人的屁股后面转,改变走在人家前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为了广泛听取意见,我们曾特地到中科院院士严陆光教授的家里,请教了他的看法。应当说我们的意见较为一致:高速磁悬浮技术体系的发展,必然会带动我国整个新技术的发展和提升,并为我国建立了一个全新领域技术的探索,我们认为是利大于弊。
时至今天,德国原定的商业运营线项目已经下马,中国有关方面还在争论。我想我们能不能不只从它的具体投入计算,而从整个未来的工业技术新突破着眼,做些必要的投入和研究呢,让中国未来也有领先世界最先进的技术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