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命力短暂的满文篆字说起
(2009-03-11 17:08:17)
标签:
文化 |
分类: 古书中来 |
从生命力短暂的满文篆字说起
中国古代的篆字起源于秦朝李斯创造的小篆,我以为那是古代的艺术汉字,虽然已经有2500年的历史了,但今天仍然在篆刻和书法以及广告宣传中使用,因为中国篆体字,不仅是古代人认识世界的象形符号,而且字体造型呈现艺术美,成为中华文化艺术瑰宝,很多人至今都会认识其中不少字,这些汉字篆体字,仍有生命力。宁夏人李铁良编辑的《篆字汇》(1990年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收集了4万个篆字。近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1983年10月的一份内部油印的资料:《满文篆字研究初探》,知道满文字是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创造的,而满文篆字是清太宗时初创,到乾隆朝获得发展,乾隆十三年(1748年)九月十二日曾谕示:设立专门官员,创建了满文篆字32类,即:
玉筋篆、奇字篆、大篆、小篆、上方大篆、坟书篆、穟书篆、柳叶篆、倒薤篆、转宿篆、芝英篆、碧落篆、垂落篆、龙书篆、垂云篆、蝌蚪篆、鸟跡篆、雕虫篆、麟书篆、鹄头篆、鸟书篆、鸾凤篆、龟书篆、龙爪篆、剪刀篆、缨落篆、悬针篆、殳篆、金错篆、刻符篆、飞白篆、钟鼎篆。
洋洋大观32类,其用心可谓良苦.显然满文篆字是受汉文篆字的影响而创制的,但它是人为主观决定硬性创造的,由于缺乏象形的图画艺术,笔画以横竖为主,没有艺术感,加之当初满文篆字使用有限,仅用于印信、玉玺、碑额和钱币上,用途并不广泛,更没有在广大知识阶层中普及,又形不成书法一体,没有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认识它的人很快就寥寥无几,至今已没几个人识得了。见诸书籍的也只有乾隆十三年修的《御制盛京赋》和同治十三年文夔编的《清篆举隅》少数著作,根本没有形成一种文化普及的氛围.怎么可能发展呢?如今.在故宫博物院可以见到的满文篆字,也只有交泰殿宝谱中的二十五方玉玺中可以见到,它被拓印成书《交泰殿宝谱》(乾隆十一年拓印,书存日本东方文化研究所])。故宫还存有一枚乾隆年刻的汉字和满文篆字合刻的“广运之宝”大方玺印。
如今满文已没有几人认得,更不要说满文篆字了。统治中国300多年历史的满族,由于自己的文字文化缺乏生命力,最终被汉文化所消融,而汉字汉篆字由于汉文化综合的民族拉力,至今生机勃勃,可见汉文化的力量.可以说一个民族的文化可以决定民族的发展存亡.,
今天的世界已成为了一个大地球村,各种文化大交流;中华民族要发展,切记始终要继承和发扬自己优秀的民族文化,,历史已经告诉我们:文化是巨大的无形力量,它可以统领我们的民族永远前进.
老虎09-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