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看《高老头》中的拉斯蒂涅

(2007-11-27 22:19:24)
标签:

人文/历史

高老头

欧也纳

拉斯蒂涅

分类: 札记
   青年的社会教育和道德救赎
——我看《高老头》中的拉斯蒂涅
 
    小说的名字叫做“高老头”,但是读完全书,明显可以感觉到,欧也纳·拉斯蒂涅是全书笔墨最多的角色,刻画最为丰富全面的角色,同时,他也是我最喜欢的角色。查阅了一些评论,拉斯蒂涅似乎被一致认为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典型”,是一个自甘堕落、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青年野心家”。但我认为,这样的看法是有失公允的。欧也纳·拉斯蒂涅,他在整个事件中的表现让人感动甚至敬佩,而他最后的选择则让人扼腕叹息。对于这个人物,我愿意怀着一份理解和同情去重新解读。

    可以说,欧也纳·拉斯蒂涅是整部小说中当之无愧的主角。虽然这部名叫《高老头》的小说讲述的是在金钱至上社会里一个父亲的悲惨经历,但是拉斯蒂涅决不仅仅是一个作为叙述视角而设置的角色,他在其中的作用不是冷眼旁观,而是全面深入地参与到整个故事发展当中去。他是连接贫贱的伏盖公寓和“高贵”的上流社会的枢纽,他是沟通高老头和两个女儿之间的桥梁,所有人物关系最终都汇集在拉斯蒂涅这个结点上,所有大大小小的事件也都集中在拉斯蒂涅这一中心。小说中,作者通过拉斯蒂涅的眼睛来看世界,他是一个叙述者;另一方面,高老头的故事、伏脱冷的计划等所有事件,都由他推动,又反过来作用于他,他是故事的主导者,也是故事的“服务对象”,即小说最终意义和目的之所在。我认为,欧也纳·拉斯蒂涅是小说的第一主角,整个故事则是为塑造这一人物形象而服务的。《高老头》不仅是一个父亲的悲剧,更是一个青年所接受到的社会教育和道德救赎。

    说拉斯蒂涅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是“青年野心家”,这是从社会教育的角度所下的判断。的确,小说中充满了大段大段的对话来揭示法国社会的黑暗状况,来揭露那些飞黄腾达者的处世法则。鲍赛昂夫人传授给他社会的第一课:“你越没有心肝,越高升得快。你得不留情地打击人家,叫人家怕你。只能把男男女女当做驿马,把它们骑得精疲力尽,到了站上丢下来;这样你就能达到欲望的最高峰。”并且指导拉斯蒂涅利用女人作为进入上流社会的敲门砖;伏脱冷更为赤裸裸地告诉他:“要弄大钱,就要大刀阔斧地干。”而高老头的悲剧则让他看到了最真实最震撼的世界,他不再只从“课本”——别人的指点——上了解社会,而是亲眼目睹了高老头对女儿那狂热而畸形的、仅仅靠金钱维系的宠爱,亲身经历了两个女儿如何把可怜的父亲榨干,再“像橘子皮一样丢在一旁”。当高老头在凄凉和绝望中死去,欧也纳·拉斯蒂涅完成了他的社会教育,他彻底地明白了他处于怎样一个残酷、冷漠的世界,从此不再有任何不切实际的幻想。

    然而,小说的精妙之处就在于,从外部事件来看,欧也纳·拉斯蒂涅经历了走进都市、深入上流阶层的过程,完成了他的社会教育;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拉斯蒂涅作为一个投机钻营者按照罪恶的法则一步步实现他的目标,相反,他的内心激发出了与堕落世界相抵触的善良、温情和爱,在他亲历的高老头悲剧中,他完成了一次灵魂的洗礼和道德的救赎。黑暗的世界和纯洁的心灵,残酷的社会教育和高尚的道德回归,两条线索矛盾而统一地刻画出一个立体的拉斯蒂涅,也更深刻地揭示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和选择的困境。

    初出茅庐的拉斯蒂涅是有着明确目标和远大抱负的,那就是挤入上流社会,赢得财富、名誉、地位、爱情……虽然他还不十分清楚这个社会的游戏规则,但他也明白其中的黑暗和邪恶,并且做好了投身的准备。于是他疏于学业,整日游乐、交际,找门路拉关系,也因此结识了鲍赛昂夫人、阿娜斯大齐·雷斯多夫人,“爱”上了但斐娜·纽沁根。这一切都说明,拉斯蒂涅原本就是一心想堕落、计划做“恶人”、并付出了巨大努力去投机钻营的,在小说开头,他确实是个“青年野心家”。但是,在他将但斐娜和高老头的生活沟通的时候,情势发生了转折。他看到了高老头是那么卑微而狂热地爱着他的女儿,他看到了两位女儿是那么肆无忌惮地压榨着她们可怜的父亲,他看到了上流社会男女之间充满了利益和欺骗,他看到了一对亲姐妹为了金钱成为冤家,他看到了伏脱冷为了他的“大事”视他人生命如草芥,他看到了下层社会其实和上流一样充满了龌龊的背叛和算计……他开始同情高老头,反感伏脱冷,更鄙视那些比伏脱冷还多了一层虚伪的人们。如果说拉斯蒂涅是个彻头彻尾的野心家,那他原本有机会按照伏脱冷的计划,与维多利·泰伊番结婚,领取三百万遗产。然而他放弃了,因为他不屑于这一卑鄙的计划,他不想去伤害高老头,他认为但斐娜更孝顺而爱着她,他不愿欺骗自己。且不论他对但斐娜的感情是不是真爱,但那一刻,确实是种种积极高尚的情感交织在一起,促使他做出了相对正义的选择。在高老头的故事里,拉斯蒂涅渐渐发现,自以为坚强冷酷的心其实还没有麻木,罪恶的计划其实抵不过人间的真情。人性中的善良、正直、爱心和同情心被不断的唤醒和激发起来,我们看到,原本纨绔放浪的人闪现出几分高尚,一个单纯的、计划堕落的人却变得更加善良,决意把心交给魔鬼的人却在与魔鬼的接触中看见上帝之光。

    《罪与罚》中的拉斯柯尔尼柯夫自以为能做拿破仑式的伟人,却在杀人后承受不住良心的谴责而更加虔诚地皈依上帝,《哥本哈根》中的海森堡不断地解释他来哥本哈根的原因,最后发现他根本不了解自己。同样,《高老头》中的欧也纳·拉斯蒂涅怀着一腔豪情以及对社会规则的认同,准备一级级往上爬,却止步于自己尚未泯灭的道德良知。这其实是一个灵魂深处的悖论。我们内心深处的总有某些东西不易察觉却又根深蒂固。当我们自以为凭借清晰的理性和坚定的意志做出了选择,当我们自以为头脑已经被某种理论武装完善,当我们准备好去实践甚至奋斗、牺牲,却惊奇地发现与之不协调的原因、理论、情感依然存在,甚至苏醒壮大。对拉斯蒂涅来说,他进军上流社会的信念是笃定的,而他的纯洁、善良也是近乎天性本能的,这始终是个难以解决的矛盾。社会教育(也是他自己的意志)诱导他走向堕落,而道德救赎引领他接近高尚,但痛苦的是,在他了解到心灵的两种的力量后,现实世界仍然要求他给出唯一的答案,在小说的结尾,两条线索纠缠冲突,终于走到了一个荒谬的境地,一个乖悖的选择。

    “他瞧着墓穴,埋葬了他青年人的最后一滴眼泪,神圣的感情在一颗纯洁的心中逼出来的眼泪,从它堕落的地下立刻回到天上的眼泪。”欧也纳·拉斯蒂涅埋葬了他纯洁的眼泪,也熄灭了心中最后一点理想之火,但是,他不是向黑暗的社会无条件的屈服——“现在,咱们两个来拼一拼吧!”这是拉斯蒂涅最后的宣言,也是全书最有力量的语句!正直善良意味着永无出头之日,况且低层社会的环境并不比上流更纯洁美好;而背信弃义、寡廉鲜耻则可以青云直上、飞黄腾达,这实在是没有选择的选择!而拉斯蒂涅的痛苦在于,他不能忍受善良的贫贱,而又不能接受无耻的富贵。最后拉斯蒂涅“为了向社会挑战”,选择了留在上流社会。其实,他无力“拼”什么,也无力去“挑战”,他的“话语暴力”只是表达愤懑、不甘,表达一种仅存在于精神深处的不屈服;他在完全清醒和自觉的情况下,亲手葬送了自己的良知,扭曲了自己的心灵,他只能以自我毁灭、自我牺牲甚至自戕自虐对这个不公正的社会提出控诉、进行抗争,这是何其惨烈的结局,这是何等悲壮的人生!

    总而言之,《高老头》不但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力作,而且在刻画人性上达到了相当的深度,一方面描绘了一个光怪陆离的法国社会,一方面深入刻画了个人内心的矛盾冲突,则在人与社会这一交点上,揭示出一种选择的困境。而欧也纳·拉斯蒂涅的经历,是一个青年的教育史和成长史,是一段理想与现实纠结着的心路历程,是一个灵魂的自我拷问和沉重选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