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考游记之武汉篇(二)

标签:
湖北省博物馆编钟铜鉴缶木器玉器 |
分类: 旅游文章 |
根据照片信息复盘,我2月28日晚上去了户部巷,3月1日上午去了红巷,2日的考试比较简单,这天我让小孩考完自己回宾馆休息,点外卖吃午餐。我则安排了一整天的自由参观活动。
其实来武汉之前就有计划,除了看看长江,武汉长江大桥,户部巷,黄鹤楼,还惦记的就是湖北省博物馆。
36年前首游武汉就去过省博,因为有曾侯乙墓出土的文物,尤其是编钟,印象非常深。另外就是越王勾践剑,看过纪录片,再看到实物,也难忘。
我一直以为湖北省博有全套的金缕玉衣,那次去看见留下印象,但这次去没见,才想到当年可能是从河北省博借来展览的。这下也好,我省了去河北省博看汉代的金缕玉衣。
提前一晚用手机预约,第二天上午坐地铁过去,到时刚开门,没什么人。这大概跟疫情有关,我记得36年前湖北省博已是人头涌动。
另外,这里显然是新建,我印象里以前的博物馆是一栋三四层的楼房,比较陈旧,现在则是仿古建筑,全新,内部设施高级多了。

下面全是所见文物展示。有些文物名字很不好打,我就不详细介绍了,能想起且有兴趣的,就多说几句。





这件铜尊盘工艺十分复杂,当年的工匠不知为何要弄这么复杂的东西为难自己,算是内卷吧?毕竟除了把青铜器弄得极端复杂,那时实在没什么消遣。

铜鉴缶,酒器,缶内盛酒,鉴与缶之间的空隙盛冰。
这应该就是北京奥运开幕式上“击缶”的创意来源,但缶是酒器,不是乐器,不知当时导演怎么想的。
史籍中的“为王击缶”,则是敲破瓦罐,属于羞辱来使的行为,更不宜用于盛典。
跟铜烤盘搭配的铜撮箕和铜漏铲,造型跟现在的同类产品一模一样,两千年不变。




装磬的匣子。
跟下面一批木器一样,我特别喜欢看这些木工活,好像能看到木工正在干活,有坎坎之声。
某年去湖南长沙马王堆看汉墓棺椁时注意到的,那些巨大的木料,能看出是用刀斧削成,留有明显的斧斫痕迹。看来那时还没发明锯子和刨子,还无法把木料弄得太光滑。
鼓。
两种古琴。

前面说了,那时连木头都难锯平刨平,却有心机弄这么繁复的花纹。
透雕漆禁,禁即底座。看这模样跟前面说的缶类似,也就是说,同时代的人,无论做铜器还是木器,都遵从同一种风格,即时代审美,风尚。所以懂文物的人一看就知道哪些是假古董,毕竟假货四不像。上期南周报道广西百色的甘桑石刻,就属于很恶心的假古董,但作假者似乎不知道自己假在哪里——很晕的悖论。



各种玉器。
感觉那种浮雕图案很难琢磨。



玦,很明显,玦字右边本字源于这种带缺口的器型。而缺字,既表音也表形。
蜻蜓眼料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