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崤山、函谷、潼关

(2013-12-23 11:09:53)


 
崤山位于河南省西部,灵宝市、陕县南部,向东延伸的余脉称为邙山。崤山高山绝谷,峻坂迂回,形势险要,自古以险峻闻名,是陕西关中至河南中原的天然屏障。古代将崤山与函谷关并称为"崤函"之塞,是山峰险陡,深谷如函的形象表达。《读史方舆纪要》中记载:“自新安以西,历渑池、硖石、陕州、灵宝、阌乡而至于潼关,凡四百八十里。其北皆河流,翼岸巍峰插天,约谷深委。终日走硖中,无方轨列骑处”。秦汉时期,函谷关是关中、关外的界线。
http://s13/mw690/001AUTljgy6Fdht9IE48c&690
函谷关位于河南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距三门峡市区约75公里,地处“长安古道”,紧靠黄河岸边。因关在峡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 历史考察有两处遗址:古关为战国秦置,在今境。因其路在谷中,深险如函,故名; 汉 元鼎 三年移至今 河南新安县境,去故关三百里。函谷关最早记载在春秋战国时代由秦国所建,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我国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关隘地处深险谷地,地势险要,窄处只能容一辆马车通行,所谓“车不方轨,马不并辔”。而且由于这段黄河流域丘峦起伏,有中条山、崤山等阻断,函关谷底成为附近地区唯一东西向平坦的通道,是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咽喉,素有“天开函谷壮关中,万谷惊尘向北空”、“双峰高耸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之说,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函谷古道东起弘农涧西岸的函谷关东门,横穿关城向西,由王垛村的果沟、黄河峪、狼皮沟至古桑田(今稠桑),全长15公里,是这一带唯一的东西通道。谷深50~70米,谷底宽10米左右,窄处只有2、3米,谷岸坡度40~80度,谷底有蜿蜒道路相通,崎岖狭窄,空谷幽深,人行其中,如入函中,关道两侧,绝壁陡起,峰岩林立,地势险恶,地貌森然。古书上说函谷关道“车不分轨,马不并鞍”,“一泥丸而东封函谷”。
广义的崤函古道,是一个特定的地理和交通学名称。是指先秦以来至民国时期,由西安(长安)和洛阳之间、并且主要在今三门峡境内的一条交通要道,西出西安(长安)起于潼关,过秦函谷关,经陕州,过硖石关、雁岭关到今新安县东,出汉函谷关到洛阳,全长约400华里。
崤函古道的西端是关中平原,东端是河洛平原,北边是晋南平原。这个地区,是中华文明发源的核心地区,至少从5—6000年前的新石器文化中期到宋代之间的4000多年间,都是中国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因此,不管是豫、秦、晋三个文明核心区之间还是长安与洛阳两京之间的一切交流与流通,崤函古道势必成了必经之地和唯一通道。特别是两周和汉、唐时期实行的“两京制”,崤函古道成了一条名符其实的京畿大道。
崤函古道的基本走向,若以古陕州(今属三门峡市,即陕县)城为圆心,向西的路线是新店——灵宝(稠桑驿)——阌乡——高柏——太要——阌底——潼关,这条路自古至今没有大的变化。向东的路线有三条:第一条,叫南崤道,由交口向南,走菜园,过南陵(夏后皋墓)、雁翎关、沿永昌河,到宫前一分为二:其一,沿永昌河东行,经安国寺出陕县,入宜阳三乡、韩城沿洛河达洛阳;另一条沿太子沟折上硖石,过北陵(即崤山主峰嵌釜山下的文王避风雨台)与北函道重合。南崤道若以夏后皋墓为证,距今至少有3800年历史。因开凿时较早,习惯上称“周秦古道”。(第二条,即北崤道。开通于东汉末年,称“曹魏古道”。第三条,是除陆路之外的黄河水道。)
崤函古道特点:一是开通早。二是线路长。“自新安以西,历渑池、硖石、陕州、灵宝、阌乡而至潼关,凡四百八十里”,在今三门峡境内,就有400华里之长。三是使用久。从古到今,一直延续使用。四是地势险。五是战略地位重要。
1935年的函谷关
云书之中以崤函古道为背景的诗篇包括:
秦女东征之作《渐渐之石》,极言山高路远,将士劳苦;
秋棠《雄雉》之叹:“道之云远,曷云能来?”。
 
潼关,位于陕西东部渭河下游、旧潼关县港口镇东南的黄河边上,与崤函古道东口的函谷关遥遥相对,守卫着这条古道要津的西口。历史上因其守望着崤函古道中百余公里的桃林而又称为桃林塞。
潼关地处黄河渡口,位居晋、陕、豫三省要冲,扼长安至洛阳驿道的要冲,是进出三秦之锁钥,所以成为汉末以来东入中原和西出关中、西域的必经之地及关防要隘,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畿内首险”、“四镇咽喉”、“百二重关”之誉。
潼关的历史,源远流长。据《唐书》载“古为桃林塞”。《左传》也有“晋侯使詹嘉守桃林之塞”的记载。那时桃林的范围,包括今潼关以东到河南灵宝县西境。潼关在东汉以前还没设关城,到东汉末,曹操始设潼关,并同时废弃函谷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