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音乐人音版第六册教材分析

(2011-06-17 13:56:24)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材分析

小学音乐人音版第六册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 春天》  

本单元围绕“春天”的主题,通过聆听、歌曲学唱等内容启发学生展开想像、联想,即兴创作以“春”为主题的音响作品,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颂。  

单元目标:  

(一)从聆听《春到沂河》、《春》等中外音乐作品中感受“春”的意境,并开展想像、联想,即兴创作以“春”为主题的音响作品  

(二)能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有感情地表演《嘀哩嘀哩》、《春天举行音乐会》,并进行打击乐伴奏的编创活动,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颂。  

(三)听辨并掌握十六分音符的时值长短,并能在初中活动中运用。  

教学重点:  

1、聆听有关“春”的音乐作品,感受体验“春”的意境,通过想像、联想即兴创作以“春”为主题的音响作品。  

2、学会歌曲,能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有感情地演唱,并能运用打击乐器进行伴奏。  

3、听辨并能运用掌握十六分音符时值的长短。  

教学内容:  

(一)聆听  

1、《春到沂河》  

适当介绍柳琴的形状与音色特征,看图形谱,比较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速度变化,介绍沂河的地理位置,引导学生懂得《春到沂河》是以山东民歌为素材改编的乐曲,即兴用动作来表达对乐曲的感受与理解。  

2、《春》  

完整聆听全曲,边听边看着课本上的图形谱及插图,想像音乐所描写的情景,并用彩色笔涂色块,描述情绪的变化与发展。  

(二)歌曲  

1、《嘀哩嘀哩》  

模仿小黄鹂鸟的鸣叫声,讲解十六分音符的时值,感受奏鸣曲的情绪,让学生为歌曲的第二部分选用合适的打击乐器编创伴奏。  

2、《春天举行音乐会》  

让学生选用自然界的声音来表现春天的气息,有感情的演唱歌曲以打击乐伴奏渲染气氛,并伴以动作表演。  

(三)编创与活动  

1、用图画、人声、打击乐器和自制乐器表现一组以“春”为题的创作  

2、听辨三条节奏,哪两条相同?并进行模仿。  

教学建议:  

1、在聆听音乐时,充分运用课本上的图形谱,结合音乐基本要素(速度、节奏)来讲解,并通过学生的体态动作,引导学生体验感受作品所表达的情绪。  

2、歌曲学唱时引导学生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来演唱,并运用合适的打击乐器为歌曲  

3、音乐知识:十六分音符及时值,可在复习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时值的基础上,通过比较,让学生理解。我是利用分蛋糕的教学方法来演示十六分音符是怎么来的,为什么音符名称的数字越大,它的时值反而越小,它和二分音符、四分音符以及八分音符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伴奏。  

第二单元 可爱的动物》  

本单元围绕“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主题,通过聆听、表演以“鸟”、“马”等形式的作品,感受体验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并通过即兴表演活动,表达对动物的一片爱心。  

单元目标:  

(一)在感受体验以“鸟”、“马”为题材的四首作品的基础上,进行即兴创作表演活动,以表达我们对动物的一片爱心。  

(二)认识低音“5  7”,掌握“5---5”的八个音的音高与唱名。唱好《顽皮的杜鹃》、《花喜鹊和小乌鸦》,并试用“5---5”八个音即兴创作4小节曲调,唱自己的歌。  

教学重点:  

1、认识“5  7”三个低音,能根据要求即兴创作4小节的曲调。  

2、视唱部分曲谱,能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并表演  

教学内容:  

(一)聆听  

1、《森林深处的杜鹃》  

想像森林景色,模仿杜鹃鸟的叫声,用最方便、最能表现作品形象的形式表达出来。  

2、《赛马》  

感受赛马的热烈场面,了解音乐表达比赛场面的气氛,作品主要运用了什么节奏型来表达这种气氛,简单介绍二胡。  

(二)歌曲  

1、《顽皮的杜鹃》  

运用柯尔文手势使学生认识“5  7”三个低音,同时复习已学过的音阶(1 2 3 4 5 6 7 i);能准确视唱前4小节的曲谱;听出歌曲中出现最多的两个音;注意唱“咕咕”时要短促、跳跃。  

2、《花喜鹊和小乌鸦》  

能模唱几句乐谱,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编创伴奏。  

(三)编创与活动  

听老师琴声,在括号内填写“7”“5”;用“5---5”八个音及“X、XXX XX、X-”节奏组合,即兴创作4小节曲调,并唱一唱。  

教学建议:  

1、在讲解“5  7”三个低音时,复习已学过的1 2 3 4 5 6 7 i,尤其要唱准“4、7”两个音,充分利用柯尔文手势来指导学生唱好音阶。  

2、歌曲《花喜鹊和小乌鸦》节奏较难,可采用听唱法来指导学生学唱。  

3、聆听音乐时要运用学生的肢体动作来表现音乐作品的情绪。  

第三单元 童趣》  

本单元以“童趣”为主题,通过“猜谜”、“玩”、“吹”、“哼唱”等形式,感受童年生活的乐趣。.  

单元目标:  

(一)为歌曲即兴编创表演,体验童趣;收集谜语,感悟谜语的乐趣。  

(二)掌握反复跳越记号,并运用反复跳跃记号进行即兴节奏问答的创作活动。  

教学重点:  

1、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为歌曲编创打击乐伴奏,并富有童趣的表演。  

2、运用知识点开展即兴创作和收集谜语活动  

教学内容:  

(一)聆听  

1、《木偶的步态舞》  

合着音乐的节拍模仿木偶的动作,感受音乐带来的童趣和乐趣。  

2、《猜调》  

猜猜歌曲中问的是什么?歌曲的演唱形式、速度变化,并引导学生课后收集谜语,下节课交流。  

(二)歌曲  

1、《一支短笛轻轻吹》  

突破难点并要求唱准确(前十六、后十六),“▼”记号要短促、轻快;为歌曲配伴奏,两个乐段在表演唱处理时要有对比,并结合歌曲介绍反复跳跃记号,进行即兴创编活动。  

2、《摇船调》  

能听出问什么,怎样回答?用摇船的动作来感悟歌曲“摇船”的感觉。  

可结合编创与活动中的节奏问答,训练学生的节奏感与想像能力。  

第四单元 音乐会》  

本单元以“音乐会”为主题,感受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通过创编活动,体验小音乐家的情趣。  

单元目标:  

(一)聆听不同风格的乐曲,能听辨各种独奏乐器的音色。  

(二)运用轮唱形式有情感地演唱歌曲,并掌握运用八分休止符的时值。  

教学重点:  

1、听辨不同乐器的音色,能将听觉、视觉、人文联系在一起,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能力。  

2、利用相关的音乐要素,进行编创活动及在实践中运用。  

教学内容  

(一)聆听  

1、《游击队歌》、《苗岭的早晨》  

听辨两首乐曲分别用什么乐器演奏,简单介绍乐曲的创作背景及作曲家贺绿汀。  

2、《那不勒斯舞曲》、《匈牙利舞曲》  

介绍相关乐器,听辨乐曲速度变化与情绪之间的关系;了解乐曲的主是音乐。  

(二)歌曲  

1、《我是小音乐家》  

听辨歌曲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或规律,介绍八分休止符,指导学生唱好后半拍起拍的节奏。  

2、《嘹亮歌声》  

有感情的用轮唱形式演唱歌曲,找出曲调中的规律(第一拍为四分休止符)  

(三)活动与练习  

熟悉曲调,进行轮唱练习和节奏改编(八分休止符)演唱。   

第五单元 牧童之歌》  

本单元以“牧童生活”为主题,通过四首中外题材的音乐作品,让我们懂得音乐能成功地塑造多姿多彩的各种形象,并从音乐中获得感受与体验。  

单元目标:  

(一)在学唱《小小羊儿要回家》中掌握全音符的时值及延长记号。  

(二)在曲调接龙活动中,以即兴创作相连接,提高音乐基础的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  

1、从音乐中获得感受与体验栩栩如生的牧童形象。  

 2、掌握全音符的时值及延长记号。  

3、通过曲调接龙活动提高音乐基础的综合能力。  

教学内容:  

(一)聆听  

1、《牧童短笛》  

通过聆听,感受牧童形象,理解音乐在速度与节奏上的变化。能辨别用什么乐器演奏。简单介绍作曲家贺绿汀。  

2、《孤独的牧羊人》   

通过故事、观看录象,了解美国电影《音乐之声》,然后聆听音乐,引导学生体验、感受歌曲欢快活泼、幽默诙谐的情绪,充分挖掘学生对歌曲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用肢体语言来表现音乐的欲望。  

(二)歌曲  

1、《剪羊毛》  

听辨歌曲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指导学生唱好附点八分音符。体验劳动的快乐和因劳动而带来的幸福生活。  

2、《小小羊儿要回家》  

通过学唱歌曲,掌握全音符及时值的长短。并用节奏为歌曲伴奏。  

教学建议:  

1、在教学《剪羊毛》和《孤独的牧羊人》 时可选择多媒体教学法,通过视听结合,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和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容背景。  

2、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关注音乐要素,理解音乐要素在音乐作品的表现作用,帮助学生了解歌曲的风格特点,由浅入深地理解音乐作品。  

第六单元《爱祖国》  

本单元以“祖国”为主题,通过演唱、聆听歌曲,感受列队行进的音乐特征,并进行表演,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单元目标:  

(一)聆听《我们走进十月的阳光》等爱国主义题材音乐作品的感染下,进一步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  

(二)聆听《红旗颂》,感受相同的曲调由于不同的表现而产生不同的情绪。  

(三)在演唱《只怕不抵抗》、聆听《救国军歌》中,感受列队行进的音乐特征,并进行表演,介绍音乐家冼星海。  

教学重点:  

1、通过聆听和演唱歌曲,激发学生的爱国激情。  

2、  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  

教学内容:  

(一)聆听  

1、《我们走进十月的阳光》  

合唱《我们走进十月的阳光》是一首抒发爱国情怀的少年儿童合唱歌曲。歌曲的音调、节奏乃至词曲的结合,具有现代通俗歌曲的特点,体现了浓郁的时代气息。感受少年儿童活泼天真的形象,并表达了他们对祖国的真切感情。  

2、《红旗颂》  

感受相同的曲调由于不同的表现而产生不同的情绪。  

3、《救国军歌》  

感受列队行进的音乐特征,并进行表演。介绍音乐家冼星海。  

(二)歌曲  

1、《一个妈妈的女儿》  

使学生初步了解藏族民歌的风格和体裁的认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在演唱体验并表现歌曲主题意境:少年儿童对祖国妈妈无比热心的心情。  

2、《只怕不抵抗》  

通过歌曲的学唱,感受儿童团员们不畏强暴,英勇杀敌的战斗精神。  

第七单元:《老师的歌》  

本单元以“师生情”为主题,通过对歌曲的学唱以及聆听,要让孩子们在其中感受到老师职业的伟大与崇高。  

单元目标:  

1、老师在孩子的心目中是多么光辉而崇高。《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和《我爱米兰》均表现了学生们对老师尊敬与爱戴之情。   

2.、音乐知识--单纯音符。掌握并比较常用单纯音符、休止符的时值,及听辨曲调,为学习音乐基本知识打下较扎实的基础。  

3、学唱《甜甜的秘密》和聆听《飞来的花瓣》,表现学生们对老师尊敬与爱戴之情。   

4、如果可以的话,可以建议学生采访自己的老师并为他们表演小品,以表示我们的一片热情。  

教学重点:  

1、了解音乐知识--单纯音符。掌握并比较常用单纯音符、休止符的时值。以及歌曲中附点音符和休止符的正确表现。  

2、正确演唱《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和《甜甜的秘密》,要求唱出神秘、急切的感受,表达对老师的尊敬与爱戴之情。  

3、开放式教学——采访你最尊敬的老师。   

教学内容:  

(一)聆听  

1、《我爱米兰》  

说说歌曲中米兰指的是什么?让学生明白是借助米兰比喻敬爱的老师,形象的展现老师的高贵品格以及这种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了解二重唱的演唱形式。  

2、《飞来的花瓣》  

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歌名《飞来的花瓣》的含义;其次,明白歌词的主题思想。聆听音乐从内容、形式上感受并体验作品所表达的情感。,讨论为什么采用混声合唱的形式。  

(二)歌曲  

1《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  《甜甜的秘密》  

《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是一首家喻户晓的儿童歌曲。通过聆听和学唱这两首歌曲,感受和体验学生们对老师的尊敬与爱戴之情。重点是引导学生体验歌曲所表现的情境 。  

教学建议:  

本课以“情”为导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创设特定的情感氛围,唤醒学生的尊师意识,对学生渗透尊师思想的教育,引导学生通过实际行动、及深情的歌声表达对老师的热爱之情。  

第八单元:《爱和平》  

本单元以“和平友谊”为主题,是对学生进行团结友爱、合作友谊意识培养的好题材。  

单元目标:  

1、通过聆听、歌唱,教育学生团结友爱、合作友谊,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和平一定能实现。  

2、从聆听中进一步了解人声分类的常识-----每一类人声还可以细分为高、中、底三个声部。  

3、从编创节奏的组合中,用“1-ⅰ”八个音编创自己的歌。  

教学重点:  

1、用热情洋溢的声音演唱歌曲,创编表演歌曲。教育学生团结友爱、热爱和平。能用轮唱的演唱形式演唱歌曲。  

2听辨音色,感受音乐对心灵的震撼,写词与谱曲  

教学内容:  

(一)聆听  

1、《小小白鸽》  

通过聆听音乐了解白鸽是和平的象征,感受大家团结友爱,渴望和平的共同心愿。并能使学生通过随音乐律动感受世界和平的美满与幸福。  

2、《欢乐颂》  

表达了人们对和平、自由、平等的愿望。聆听的时候要求学生感受庄严而宏伟的气势。  

(二)歌曲  

1、《每人伸出一只手》  

用真挚的感情演唱歌曲,体现出愿意帮助他人的坚决性,用轮唱的演唱形式演唱歌曲。  

2、《友谊花开万里香》  

会用热情洋溢的声音演唱歌曲,能用形式多样的自制乐器,自编动作等表演歌曲。  

教学建议:  

1、在演唱注意的学生将本期认识的低音到so高音do的音在演唱中实践,可将歌曲曲调的试唱设计成一个重要内容来进行。
    2、在聆听过程中,让学生认识了解人声的分类的常识,并可在演唱中尝试运用。
    3、此单元可设计一个编自己的歌,以小组为单位,教师可给出节奏型,最好让学生将他们自己编创的节奏用来创作,让学生充分体会自我创作的愉悦感。  

第九单元:《家乡美》  

本单元以“爱家乡”为主题,是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操的培养。  

单元目标:  

1、通过聆听、演唱歌曲,教育我们的学生爱家爱故乡爱祖国。让他们以火热的激情体验歌颂家乡美,并自豪地唱唱、画画、说说自己的家乡,赞美自己的家乡。  

2.认识高音“1、 2、3”。用已掌握的从低音“ 5 ”到高音“ 3 ”十三个音列及各单纯音符时值的组合,自由创作4至8小节自己的歌。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歌曲体验对家乡情感的表达。  

2、音乐知识:认识高音“1、2、3 ”。  

3、学习自己创编简短乐曲。  

教学内容:  

(一)聆听  

1、《山里的孩子心爱山》  

通过歌曲教学,引导学生深刻体验山里的孩子热爱家乡真挚的情感。并认识高音1、2、3。  

2、《全部认识我》  

通过歌曲的学唱,特别是三拍子的强拍要唱好。 能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三)歌曲  

1、《黄土高坡》 《洞庭鱼米乡》  

这两首音乐可以对比聆听,并让学生讨论:两首歌的地域、地区。从歌唱的内容上,从音乐风格上去展开讨论。(1)西北—粗犷、豪放。 (2)中南—细腻、抒情。)  

3、《乡下的阳光》  

. 聆听《乡下的阳光》,让学生以火热的激情体验歌颂家乡美,并自豪地唱唱、画画、说说自己的家乡,赞美自己的家乡。  

教学建议:  

在基本的音乐教学活动完成后,可以唱唱、画画、说说自己的家乡。  

1、这一活动在本单元第一课时就布置,给学生作为开放式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家长、亲友、图书馆、网上等寻找与自己家乡有关的资料。  

2、各人按自己的特长赞美自己的家乡。能唱则唱、能演就演、能画就拿起笔、能说敞开地说,一个主题:赞美自己的家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