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历十二个月的美丽别称

标签:
农历十二个月别称 |
分类: 习俗文化 |
-首阳- 一月:
别称:正月、柳月、端月、初月、嘉月、新月、开岁、陬月。 正月:正阳之月。
端月是指农历的正月,一年的开始为“正”。后来,秦始皇当政,“正”和“赢政”的“政”谐音,所以正月便改为“端月”。端,顶也,仍是开端伊始的意思。
丙寅正月》 《 宋.张九成
常年正月未全春,春色今年辄去人
试上小楼南北望,红英满地绿粼粼。
-绀香-
二月:
别称:杏月、仲春、仲阳、如月、丽月、花月、仲月、酣月。
二月,大地吐绿,万物迎春,杏花含苞欲放,所以二月冠以美丽的名称——杏月。“
-莺时-
三月:
别称:桃月、春晚、晚春、暮春、蚕月、上春、春日、绸月、季月、莺月、末春。三月桃花粉面羞,又称桃月。三月是养蚕的月份,所以叫“蚕月”。
《风雨看舟前落花绝句》
唐·杜甫
江上人家桃树枝,春寒细雨出疏篱。
影遭碧水潜勾引,风妒红花却倒吹。
-槐序-
四月:
别称:槐月、孟夏、首夏、初夏、阳月、麦月、梅月 、纯月、清和、余月。
万物枝长叶茂青翠欲滴,槐树也绽开了黄白色的花瓣儿,有人称四月为“槐月”。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鸣蜩-
五月:
别称:蒲月、仲夏、超夏、榴月、郁月、呜蜩、天中、仲夏、皋月。
五月初五端午节,许多人家悬挂菖蒲、艾叶于门上,用以避邪,因此,五月又称“蒲月”。五月榴花红似火,又称榴月。【榴花】
唐.韩愈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苔落绛英。
-季夏-
六月:
别称:荷月、季月、伏月、焦月、署月、精阳、溽暑、季暑、荷月、伏月:
六月三伏赤日炎炎,许多植物在酷夏的灼烤下无精打采,只有荷塘中的荷花亭亭玉立,精神抖擞,因而,便称之“伏月”或“荷月”。
《采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籣秋 -七月:
别称:巧月、瓜月、兰月、兰秋、肇秋、新秋、首秋、相月、孟秋、初秋。
七月凤仙节节开,又称巧月。巧月:七月七日是我国妇女向天上的织女星“乞巧”的月份,乞求织女使她们心灵手巧。所以,七月就叫“巧月”。《 七夕 》
(五代·后唐)杨璞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桂月-
八月:
别称:桂月、壮月、仲秋、中秋、仲商、桂秋、正秋、商吕、竹春、桂月、仲秋。
农历八月,一曰桂月,二曰壮月,因居秋季之中,又叫“仲秋”。在民间,人们根据节气、农事、花期等又将八月称为仲秋、中秋、仲商、桂秋、正秋、商吕。
八月桂花遍地开是人们争相吟颂的佳景,八月美名曰“桂月”,自然是名副其实了。《咏岩桂》
宋.朱熹
亭亭岩下桂,岁晚独芬芳。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
-菊月-
九月:
别称:深秋、暮秋、穷秋、凉秋、霜商、商序。九月菊花傲秋霜,又称菊月。到了农历九月,万木萧瑟,落叶纷纷,独有那婀娜多姿、热烈怒放的菊花给人们以活力和温暖,“菊月”被世人看作是九月的代称。
《重阳席上赋白菊》
唐.白居易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子春-
十月:
别称:阳月、阴月、小阳春、孟冬、初冬、上冬、良月、露月、开冬、冬、飞阴。十月芙蓉显小阳,又称阳月。十月叫成“阴月”的理由据说是源自古代阴阳学说,十月要“纯阴用事,嫌于无阳,故以名之小阳春:指农历十月,现在还习惯称夏历十月为“小阳春”。
《秋词》
唐·刘禹锡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葭月-
《冬至宿杨梅馆》
唐 .白居易
十一月中长至夜,三千里外远行人。
若为独宿杨梅馆?冷枕单床一病身。
-冰月-
赠岭上梅
宋·苏轼
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