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读黄帝内经——饮食入脏腑消化的生理活动

(2019-07-05 11:07:44)

民以食为天——气血的生成(本段内容源自《内经素问》第二十一篇“经脉别论”;《内经灵枢》第五十六篇“五味”,第六十篇“玉版”,第七十一篇“邪客”)

以上讲了五脏六腑的基本功能,都离不开饮食,民以食为天么!这里就先介绍下《内经》建立在自证基础上的,对饮食进入人体后消化吸收的有关认识。几千年前,人类没有今天这么发达的设备和技术,对生命的理解多数通过自证的认识,而光靠解剖没有生命的人体,更不能看到“活泼”的生命和生理活动。因此,自证源于感受感觉,于是总结而言就形成了“气”和“血”的运行规律。

根据《内经》介绍,人的能量“气”主要来源于五谷“人之所受气者,谷也”,日常饮食是否五谷就足够了呢?“谷之所注者,胃也”,谷在嘴巴充分咀嚼后成糜状后“注”入胃。胃(前面介绍了《内经》的胃的范畴应超过现代生理解剖学上的胃)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内经》统称为“气血”,经由经隧系统传输到其他脏腑,“胃之所出气血者,经隧也。而隧者,五脏六腑之大络也”。前面提到过,饮食进入胃消化后形成“气血”之初的三种形态,即“宗气、津液、糟粕”三部分,此所谓“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这三部分物质是通过三个不同“经隧”系统运行而传输到其他脏腑组织的,而且三部分并不是完全在胃中就区分的“清清楚楚”的,而是在传输过程中,一环环分离从而达到“去粗存精”。

其中宗气是最精微、最有营养的部分,主要通过中焦和上焦渗透,然后进一步吸收运输到其他脏腑,其中一部分进入肝即所谓“食气入胃,散精于肝”;另一部分输送到心、再由心通过脉络输送到肺,即“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

其次,相对流动性大、含水多的津液部分,主要通过脾来转运,所谓“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然后通过脾输送到肺即“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脾胃都处在中焦,经中焦再一次“泌糟粕、蒸津液”乃化而为血,然后注于上焦的肺的经脉,传送到全身。现代都了解脾是造血的脏器,然而数千年前《内经》已经详细介绍。糟粕向下,和现在理解的没有大的区别。

这里再补充说明下,自证过程中,经胃传输到各脏的“精微”物质,在“流动”过程中都会有“气”的感觉,所以《内经》把由胃传输到脾、心、肺的物质统一定义为“宗气”,意为人体根本的物质和能量,由于宗气的路径和功能不同,又形成了“营气”和“卫气”(后面还会介绍)。

现代生命理论已经了解,食物经胃消化后被降解成可以吸收的成分,包括属于大分子的蛋白质、脂肪、糖类等人体基本生命有机物,以及小分子的维生素、各种离子分子的无机成份。然而,中医为诊病治病出发,把这些物质都归类为“气”并生化出“血”,形成的理论同样能解释生命运行,并达到医病养人的目的。

《内经》研究饮食生理和现在西方科学不同,西方科学作为当代主流理论,研究的是从饮食经过胃小肠消化吸收后的分子层面的代谢过程,而建立在《内经》基础上的中医理论提出了饮食如何转化为“气血”的过程。分子层面的生理千变万化、无穷无尽,而“气血”在“经隧系统”内的变化相对简易,结合相关人体症状的分析逻辑清晰,比如人在饮食后会出现很多症状(包括人体胸、喉、头等上部的症状,比如痰多、头胀、头昏、心慌等),用以上理论就很好理解。这是建立在生理和结构基础上,完全不同的两套理论体系,如何相通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