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暑气将帐篷烤得像蒸笼;冬天,寒风将帐篷吹得哗哗响,但总有朗朗的读书声从帐篷里传出
道孚各卡乡有座“帐篷小学”,原为觉洛寺小学,现已更名为“云波希望小学”。2000年6月,觉洛寺小学被洪水冲垮,在各方的支援下,校方在当地搭了几座帐篷,学生们就在里面上学。夏天,暑气将帐篷烤得像一个蒸笼;冬天,寒风又将帐篷吹得哗哗作响,学生们冷得直跺脚,但是朗朗的读书声仍会从里面传出。
夏天,暑气将帐篷烤得像蒸笼;冬天,寒风将帐篷吹得哗哗响,但总有朗朗的读书声从帐篷里传出
道孚各卡乡有座“帐篷小学”,原为觉洛寺小学,现已更名为“云波希望小学”。2000年6月,觉洛寺小学被洪水冲垮,在各方的支援下,校方在当地搭了几座帐篷,学生们就在里面上学。夏天,暑气将帐篷烤得像一个蒸笼;冬天,寒风又将帐篷吹得哗哗作响,学生们冷得直跺脚,但是朗朗的读书声仍会从里面传出。
茶水和青稞面填肚子,孩子们不觉其苦,因为“读书学文化长大不吃亏” 在海拔3000多米的色卡乡,有一所少乌中心校,全校有学生40多人,教师3名。中午12时,刚好碰上放学。孩子们在操场上席地而坐,等校工倒上清茶后,开始“做”自己的午饭。他们从随身带的布袋子里掏出一些青稞面,放在碗里就着茶水搅和成糌粑,这是他们的主食。
白云深处 希望之光
23岁的藏族姑娘多吉志玛(右)是中心校的校长,她看起来要比实际年龄苍老一些,“高原红”是天然的胭脂。多吉志玛一辈子都没有出过甘孜州,她也是和学生们一样,从课本里了解北京天安门、了解长江长城。彝族姑娘沈秀梅21岁,从西昌读书毕业后就来到高原。汉族姑娘郭宝华20岁,去年才来到中心校。当大城市的姑娘逛着商场时,她们在教室里教着数学公式;当大城市的姑娘偎依在男友怀里看电影时,她们在没电灯的学校里批改着作业。同样的青春岁月,同样的花样年华,在海拔3000米的地方,三位女教师的爱心都奉献给了那些渴望读书的孩子
2001年5月20日至24日,我和曾经的同事钟江从成都出发,进入甘孜州,经由康定至道孚山区,采访了解当地贫困学生的生活、学习情况。5天时间,辗转1300多公里,翻越4000多米的雪山,走访了近10所学校,在那里我们看到了贫困孩子在恶劣条件的生存状态和渴望读书的眼神,虽然一路奔波,一路的高原反应,特别是在高海拔的扎坝山区,因是山路,我几乎是被当时的道孚团委书记拖着上山的,但最终通过我的镜头通过我所在的媒体的报道,使这里的130多名孩子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捐助,也感到无比的欣慰和感动。转眼6年了,这些孩子也都应该长大了,山区的条件一定有所改变了吧,有时间我还会去看看你们
后一篇:山区的孩子 你还好吗(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