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字戏吉庆例戏《仙姬送子》的形态

标签:
杂谈 |
正字戏《仙姬送子》的形态
正字戏《仙姬送子》情节十分简单,叙仙姬下凡,将旧日与董永结亲所生的麟儿送还董永。正字戏方面迄今还未发现完整剧本。《送子》原唱牌子(也称昆腔),但在后期的演出中唱腔已逐渐被删略,直到最后已完全不唱,台上演出只有简单的几句对白。由于没有唱词,演员伴着几支大唢呐牌子做身段动作时,形同哑剧一般。不知要表达什么内容,表情显得十分尴尬。颇为难得的是,经笔者多年寻访,终于较完整地抢救、记录《送子》的﹝新水令﹞、﹝江儿水﹞、﹝雁儿落﹞三支曲文,传唱老艺人为林意强先生、温麟先生、刘万森先生三位。兹先将林意强、温麟口授宾白、曲文等记录整理如下:
(﹝出队子﹞,仙姬与随从上场。﹝出队子﹞,董永与四旗军上场。仙姬、董永相遇)
董永:(白)来到这里,五色云断盖住,莫非我妻到来?仙姬:(白)然也。
董永:(白)既然我妻到来,何不拨开云端相会。仙姬:(白)拨开云端相见。
董永:(摆四门,唱﹝新水令﹞)腾腾只会在今朝。离金鞍,躬身来拜倒,原来是仙姬来到此。从(重)相会在今朝,歇宿逍遥,从别后伤怀抱。(董永下马,击空锣)
仙姬:(唱﹝江儿水﹞)今日蒙因(恩)从(宠),皆因孝义高,槐荫相会缘会(非)笑(小)。临别时,见君家尘埃哭倒,喜津津云霄吟笑。有言相告,产下麟儿,送与我君家怀抱。(董永上前接下麟儿)
董永:(击空锣,抱子做端详、抚摩,唱﹝雁儿落﹞)见这儿,不由人多欢笑,是我家百年后宗嗣靠。见这儿一貌俏,见这儿一貌多娇,见这儿啼啼哭哭,不由人多烦恼。(击空锣、剔鼻垢)呀,惜仙姬容哀告,别后,你去后我随(谁)来,你去后我谁来怀抱。(奏“笛套”连﹝吹鼓﹞,董永、仙姬把“麟儿”送至台下)(按:括号内为笔者校正文字)
林意强生于1918年,曾师从著名艺人张细抱、陈宝寿学武生行,扮演过“送子生”董永,《送子》是张细抱传授给他的。温麟生于1928年,是张细抱哲嗣,曾在旧正字班当过旗军头(乌军),也演过董永。据温麟回忆,这套唱腔是著名艺人郑乃二(正生行)和他父亲共同传授的,是很“真本”的。由于师出同门,故林、温两位所传更为一致。不过,“原来是仙姬来到此”一句是温麟没有的,还有部分音讹文字,已由笔者校出。另刘万森所传的是:
董永:(白)来到这里,五色祥云盖住,莫非仙姬驾到?仙姬:(白)然也。
董永:(白)既然仙姬驾到,何不拨开云端相会。仙姬:(白)收了云端相见。
董永:(白)好个相见。(唱﹝新水令﹞)云端上,仙姬驾到。金鞍上,躬身拜倒。从别后到今朝,离别伤怀,从别后相怀念。
仙姬:(唱﹝江儿水﹞)当日感君情,皆因行孝道,槐荫相会结姻缘。临别时,见君家尘埃哭倒,急煎煎云端泪淋。一言相告,产下麟儿,送与我君家怀抱。
仙姬:(唱﹝雁儿落﹞)是我家百年后宗嗣靠,见娇儿一貌俏,见娇儿一貌多娇,见娇儿啼啼笑笑,不由人心喜欢。呀,忆仙姬临别哀言告,我去后有谁人,我去后有谁人相怀念。
刘万森出生于1931年,曾在旧正字戏班当过旗军头(红军),《送子》的唱腔是他在正字戏五福班时,艺人文全传授给他的。以上﹝雁儿落﹞比林、温的少了一句“见这儿,不由人多欢笑”,也没有“却原来是仙姬来到此”。一些应该押运之处并不合韵,如“相怀念”、“心喜欢”。这说明其中还是有遗漏和讹传之处。
《送子》原伴奏唱腔的牌子保留了下来,以大唢呐“六孔调” (1=B,洞音为4)吹奏。曲牌依次有﹝出队子﹞(﹝队子﹞)、﹝出队子﹞、﹝新水令﹞、﹝江儿水﹞、﹝雁儿落﹞、﹝园林好﹞、﹝沽美酒﹞、﹝清江引﹞、“笛套”(如﹝福建头﹞)连﹝吹鼓﹞。其中﹝新水令﹞至﹝清江引﹞属于南北合套﹝新水令﹞套。曲牌依次是﹝新水令﹞、﹝步步娇﹞、﹝折桂令﹞、﹝江儿水﹞、﹝雁儿落﹞、﹝侥侥令﹞、﹝收江南﹞、﹝沽美酒﹞、﹝清江引﹞、﹝尾声﹞。此套在早期南戏《幽闺记》第四出已用上,到明嘉靖以后则大为盛行[1],今多个高腔剧种仍保留此套。这个套曲在正字戏中称为“十三腔”,整套为“一堂”。曲牌既有全部用上的,也有部分用上的,还可在﹝尾声﹞前加入﹝红绣鞋﹞,曲牌连缀次序不变。这一套总体风格清新优美、悠扬开阔,不管是唱腔还是吹打牌子运用都十分广泛,艺人有“吹不尽十三腔,打不完走沙场”的说法(“走沙场”即﹝粉蝶儿﹞套)。《送子》中﹝江儿水﹞、﹝雁儿落﹞连奏(称为“送子歌”),﹝园林好﹞与﹝沽美酒﹞连奏。在普通的“扮仙”戏中,﹝新水令﹞、﹝园林好﹞、﹝沽美酒﹞、﹝清江引﹞可被省去,﹝出队子﹞也只奏一次,身段动作也随之大为减少。比较隆重的“大锣鼓仙”才用上全套牌子,身段动作也随之增加。海陆丰的吹打乐班在台下演奏《送子》牌子时,为迎合人们“求子”的愿望,还要在奏完笛套之后加奏﹝园林好﹞(舞台上产子场面多奏此曲),末尾唢呐模仿婴儿啼哭,以给主人家一个好兆头。音像资料方面有多种,比较可靠的是1985年海丰新丰正字戏剧团《送子》全套牌子录音。其中鼓头刘彩、大鼓陈春淮、大唢呐陈金发和黄育,都是公认的名师,水平极高且严谨准确。另还有海丰沙港老班正字戏剧团演出的《大仙庆寿之仙姬送子》VCD,《送子》牌子未用全套[2]。
在唱腔旋律、板拍方面,林、温、刘所传基本一致,与1985年录音也很贴近。但也略有不同,如只由林意强传唱的“原来是仙姬来到此”一句,旋律与1985年录音也吻合。行腔方面则以温麟比较流畅,旋律、板拍也清晰;但仍夹杂着一些方言,如“孝”唱作﹝hau﹞(正音作﹝hiau213﹞),送”作﹝sang﹞(正音作﹝song213﹞)。今将﹝江儿水﹞整理记谱如下:
(见附图)
这段唱腔和纯唢呐牌子(1985年录音)之间有一些细节上的差异。这是因歌唱润腔和唢呐加花的分歧而产生的。正字戏的十三腔,每支的基本句数和每句字数、板拍和对应旋律结构都是相对稳定的,上仍遵循南北曲格律。特别是后期使用的单纯吹打乐牌子,板拍和对应旋律的结构以及运用程式更是固定。当然,同一曲牌在实际运用时也会产生一定的灵活变化。如果把那些曲文格式、旋律、板拍相对完整、固定的曲牌叫做“正体曲牌”,那么其他变化了的曲牌可叫做“变体曲牌”。“变体曲牌”明显具有“正体曲牌”的特征,但在曲文、乐句上有所增删或重新组合。如﹝江儿水﹞属南曲,共8句,句格是5(可用韵),3(用韵)。7(用韵),7(用韵),7(用韵)。6(用韵),4(可用韵),6(用韵)[3]。《绿袍记∙掷钗》的一支﹝江儿水﹞[4]。:
不仅文字上完全符合南曲格律,在旋律、板拍也和一般运用的相同(羽调式,28板)。《掷钗》的﹝江儿水﹞可以视为正体曲牌。以上《送子》﹝江儿水﹞在文字上与原格律相符。旋律方面只有第8至11小节、第18至23小节才属正体﹝江儿水﹞的乐句,全曲也只有23板。再经仔细辨认,发现第1至4小节,第9至12小节犯入了﹝雁儿落﹞的乐句。所以这里的﹝江儿水﹞是一个变体曲牌。此外,《送子》的﹝清江引﹞属正体,﹝新水令﹞、﹝园林好﹞末尾少一句,﹝雁儿落﹞尾句犯入了﹝收江南﹞乐句,﹝沽美酒﹞为正体的中段,都属变体曲牌。
http://s12/middle/571a2b87g8867e2f333fb&690
http://s10/middle/571a2b87g8867e33f9019&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