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海陆丰白字戏生态简说(稿)

(2010-05-24 22:13:52)
标签:

杂谈

海陆丰白字戏生态简说(稿)
郑守治

    白字戏,又名“海陆丰白字”、“南下白字”;是流行于广东省海丰、陆丰一带,用当地方言演唱的剧种。当地称中州官话为“正字”,称当地方言为“白字”,白字戏区别于当地唱官话的“正字戏”。因唱腔衬字多用“哎咿哎”(含鼻音),当地人又称为“哎咿哎”。传统剧目有文戏:《英台连》、《陈三连》、《高文举连》、《秦雪梅连》、《蒋兴哥连》、《王双福连》、《萧光祖连》《崔鸣凤连》等。也有部分科白戏(即提纲戏)。表演行当有旦、生、丑、婆、公等。唱腔曲调方面,以唱“联曲体”为主兼唱板腔体,曲牌有[驻云飞]、[红衲袄]、[四朝元]、[山坡羊]、[下山虎]等。目前,白字戏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白字戏作为海陆丰最具有乡土气息的地方剧种,跟海陆丰的正字戏、皮影戏、民间法事、竹马戏、民歌、潮剧等乡土演艺几乎都有密切的关系。首先,白字戏与正字戏的渊源最为深厚。从晚近的面貌来看,海陆丰白字戏的主要声腔正板白字曲,无论是轻六调和重六调,大部分袭自正字戏的大板曲(正音曲)。不过,白字戏曲牌的曲牌名大多保留下来,而正字戏的很多正音曲曲牌名已失传。主要伴奏乐器以前都是用“大管弦”,共鸣箱用龙舌兰根茎做成,定弦1-5。解放后,白字戏才统一用二弦领奏(与潮剧的相同)。大小唢呐、打击乐器也与正字班所用相同。正字戏中的昆腔牌子虽然白字戏很少用,但作为吹打乐用的牌子是完全相同的。其他做工、表演程式、表演排场很多也照正字戏的一套。可以说,白字戏是在正字戏催生下成熟起来的。

     白字戏继承了很多正字戏的剧目。比如白字戏的传统剧目《梁山伯访友》、《秦雪梅教子》(《三元记》)无论在剧本的曲文、宾白,和关目、表演上,都和同名正字戏剧目相同。相同曲文在唱腔上也是于正字戏正音曲唱腔的基础上,保留正字戏的曲牌结构和腔句韵尾,按照依字行腔的原则进行“改调而歌”。晚近以来,正字戏的《渔家乐》、《白兔记》、《葵花记》、《百花赠剑》、《槐荫别》等,也曾被白字戏的教戏先生按照其底本搬演。而表演上大多由正字师傅给予悉心传授,仍承袭正字的一套。如正字戏著名正旦曾纪寻先生,曾于1950年代把自己的拿手好戏《王可居休妻》、《秦雪梅教子》、《绿袍记.掷钗》等改编为白字戏,在海丰沙港乡业余剧团传授、演出。现在,这几出戏还能演出,保留了较多的正字戏艺术精华。此外,很多正字提纲戏后来被逐渐改编白字戏文戏。如《双白燕》、《明珠记》(《一门四状元》)、《金叶菊》、《柳文政上京》、《崔君瑞休妻》等。某些在正字戏失传已久的剧目,如《珍珠记》(《扫窗会》)等,反而保留在白字戏中。这些剧目大多已在正字戏演出中有较深厚的艺术积累,经过白字戏的提高,往往成为艺术经典,更加为观众所喜闻乐见。

      白字戏还直接演出正字戏的提纲戏甚至昆腔戏,然后才演白字文戏,称“半夜反”。传统上,一般白字班在一个晚上的演出中,第一出是场面比较大、人物比较多的武戏,第二出是人物比较少的文场公案戏。这两出都是讲正字、没有唱腔的提纲戏。午夜之后,开始演白字戏的文戏。文戏演完了,如果时间允许,还要演棚尾戏,如唱小调的《桃花过渡》、《骑驴探亲》、《补钵》等。而正字戏方面的不同之处,只是第三出演的是唱做比较繁重的“大幅文戏”。白字戏的例戏《八仙庆寿》、《跳加官》、《送子》、《京城会》、《福建仙》等,也是原原本本的正字戏剧目、唱腔。正是由于长期以来白字戏演员正字、白字兼演,所以虽然用方言唱念,但还保留了较多的正字音韵,形成了独特的“老白字”音韵,而和实际方言音韵有所区别。直到解放后,这种老白字音韵才由海丰白字戏剧团等较彻底地改为方言音韵。

     个剧种在剧目唱腔上互相吸收,还因为它们之间在师承上的亲密关系。首先,传统白字戏童伶班为正字戏输送了诸多优秀的演员苗子。解放前,白字戏童伶在卖身契约期满(一般是五年四个月),有了一定的艺术基础,才到正字戏大班拜师、学艺,逐渐成长为正式行当。近代以来,海陆丰地区正字戏的很多著名演员,同时也是白字戏的名角,如张尚耀、陈宝寿、廖潭锐等。今在世的老艺人林意强、曾纪容、黄育、蔡永兰、刘万森、林淮等,都同时是正字戏、白字戏演员。而学有所成的正字戏演员,也可以到白字戏班串演武戏。甚至专门教导童伶的做工表演,称为“武先生”;而教唱腔的称为“文先生”。

     其次是皮影戏。最直观的,皮影戏唱白字曲,也做“半夜反”,其他诸如表演体制、演出规矩,一概和白字班人戏无异。它们之间的剧目、唱腔,很难说谁学谁的。不过倒是有一点是肯定的,昔日的白字班是很尊重皮影班的,同地演出要让小小的皮影班先开鼓。又据多位老艺人反映,皮影的剧目很多是白字班原来没有的,后期才逐渐扮演成人戏。如民国年间,陆丰的皮猴彦(原来当然是演皮影的)起了一班白字科班新双喜,就把原来皮影演的《刘全忠逗花轿》、《卢雄迫债》等搬上了舞台。这个班子直到解放前夕还有活动,前几年才去世的老艺人王水桥先生就是这个班的“合同脚”。又值得一提的是,1950年代,陆丰南塘的卓幼儿、蔡娘仔先生还被邀请到海丰民艺白字戏剧团(就是现在的海丰白字戏剧团)传授剧本唱腔。当年的记录者黄允权还保存着原始的曲谱手抄本。近来笔者还从蔡老先生那里搜集到他们传授的《珍珠记》、《张四姐》全本,剧本上注明“民艺白字剧团”、“记录者黄必明”等字样。

      再说到白字戏和做法事的“师公”之间的关系,那就更加有趣了。似乎历史以来,师公便是天生的白字演员。师公为人做超度法事,无论是忏灵、进宝、过桥,还是做“涂脚戏”,都是把白字的调子信手拈来套上词就唱,口白、关目,一派依棚顶的做法。还有很多师公脱了道袍,换上戏装做角色。有一句俗语说“聪明戏子,鲁钝师公”,“戏子”、“师公”原是一路。师公变戏子,把台上很多剧目的精华部分搬到地上来,成为孝子贤孙最爱看的“十八棚头”,可见也不“鲁钝”。诸如《山伯访友》、《大娘教子》等,多别出一格,且极尽搞笑的本事,比起台上更有风趣。如陆丰南塘的白事师公,用白字说唱演《挑经》(一种目连戏)。还保留一些传统的“棚头戏”。有唱正字的《华容道》、《潘谷(葛)上朝》、《吕蒙正回窑》外,唱白字的有《打铁》、《盲人过溪》、《草头公赶阿保》、《山伯访友》、《大娘教子》、《捅蛤》、《扮皮影》。《挑经》是目连和徒弟清风或明月往人间散发经书,一路讲唱善恶故事,劝人行善积德。如其中的《二娘劝》一段是:四月八日佛祖生,曾二娘欲去上佛厅,烧香无伴唔敢行。走上顶厅招大姆哦哦哦哙,大姆“店”着房内垫垫无应声……这些唱词依字行腔,曲体结构是上下两句,尾韵总是上四上尺尺上上四合。又如《草头公赶阿保》实际出自《清风亭》(《天雷报》),是打草鞋为生的张元秀送张继保上京寻亲的一段,唱重六曲,拉腔也是一例地用“哎咿嗳”。其中一段是:阿保哙,你就手执一簇香,一把纸,慢慢……走啊走啊,走到坟上,跪我几拜,哭我几声。(重句)来给后人传名声,啊咿哎、啊咿哎,罢了我的阿保,我的奴哙,咿咿哎哎、咿咿哎哎……其实在海陆丰,只要是有扮演因素的活动,大概都会唱白字。笔者见过好几个替人问神的“童身”,当神明附体时,无不通过比手画脚地唱白字,把老爷的意思告知问神的。至于古早的“观戏童”,唱的都是台上的常见的白字戏出,这种大概现今已销声匿迹了。

     有学者认为白字戏跟来自福建的竹马戏很有关系,这是很有见地的。现在活态的竹马戏班只有陆丰碣石东埔村的一个,是在前几年才恢复起来的,目前还能演《弄马》、《昭君和番》、《扮仙》、《仙姬送子》、《踏钱鼓》(《郭华买胭脂》)等几个节目。竹马戏全由小孩扮演,基本动作总是“进三步、退三步”,生角迈八字步,旦角踮着脚行移步,主要伴奏乐器是大管弦。这些和传统白字戏是相同的。竹马戏的《扮仙》,白字戏(包括正字、西秦)也拿来演,一些曲调如[双清]等也拿来做过门音乐。不过,竹马和白字虽然都用闽南系方言唱念,但曲调还是差异较大的。

    又说到白字曲和海陆丰民歌的关系,似乎可以不言自明的。事实上,白字的调子在台下套歌词,都可以成为民歌。台下的歌儿小调,都可以搬上舞台。不管是福建调、山歌、渔歌还是佛曲、道曲,都是通用的。大概丑角对这方面是最有本事的。在世的白字戏著名丑角刘世珍先生,就能唱大量的民歌小调。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白字戏的基本曲调虽然出自正字戏,但唱法上却深受民歌唱法的影响,那就是多用衬字。像“啊咿哎”往往多见于道坛杂曲;而 “哦喂”、“啊多”、“个”、“咧”、“是”等衬字,则常见于渔歌。白字戏还没有发展昆腔那样的拼音唱法,多以衬字拉腔,词情胜于曲情,显得比较质朴。当然,渔歌的曲调,有很多也取自舞台,在轻六、重六、活五等分类也是相通的。

      歌册和白字戏的关系也为大家熟知的,很多剧目也是相同的。另外白字戏的丑好唱的“百屏灯”、“百鸟名”、“百花名”、“百鱼名”等,都出自歌册,用歌册的说唱体演唱。前几年,海丰的吕泽民先生还表演过念百鸟名、百花名等的节目,录像VCD现在市面上可以买到。至于潮剧,也流行于海陆丰。“正字母生白字子”——潮剧原也称“白字戏”,同样是在正字戏的孕育下发展成熟起来的。潮剧、白字戏无论在剧目、曲调、表演乃至间奏音乐等大多相同。不过,潮剧自清末后发展很快。白字戏的反线戏、反线调大多是清末、民国年间由潮剧师傅直接传授的。解放后,所谓的白字戏革新班更是搬用潮剧的全套器乐和演奏方法。

    总之,白字戏与海陆丰的正字戏、皮影戏、民间法事、竹马戏、民歌、潮剧等乡土演艺互相渗透、影响、吸收,乃至于构成一个浑然一体的生态系统。白字戏与当地的演艺“相濡以沫”而共同生存下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