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当年的中央第二政法干校,如今的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9-06 09:17:14)
标签:

531

第二

政法

中央

济源

分类: 历史旧作
当年的中央第二政法干校,如今的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提起济源,人们总会说起它的秀美山水,但这里也不乏一些厚重的历史。其中值得一提的就有1980年创办的中央第二政法干部学校。

历史渊源

1

建国之初,全国1300个县(市)的县(市)长,都同时主管政法工作。为了培养既有执政为民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又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本领的干部,中央政法干校应运而生。

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国家工作重心逐渐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依法治国的理念也被重视起来,但当时的公安、司法队伍,大多数缺乏法律专业知识,需要先进行必要的训练,才能担负专业工作。当时国家层面的干部培训学校只有中央政法干部学校,司法部觉得有必要再建一所这样的学校共同培养和轮训在职的公检法战线的基层领导和骨干,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3
当年的中央第二政法干校,如今的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1980年5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党组、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司法部党组联合报请中共中央、国务院成立中央第二政法干部学校,校址定在河南省济源县思礼公社五机部531工程的两个工厂。6月5日国务院予以批准。于是,从1980年6月开始筹备,不久后在河南省济源县(就是现在的济源市)将原531工程2分部3分部原址成功改建成中央第二政法干部学校。

4

学校面向全国政法系统,接收县以上政法干部入学,与北京中央政法干部学校(现中国政法大学)共同担负培训县以上政法领导干部的任务。其办学宗旨是培养法院、检察院和司法行政机关的在职干部。

5

建校初期的办学条件十分困难,既无教师,也无教材。学校除从全国抽调了20多名教师外,也从北京等地高校邀请教师来校授课。学校常常把这些讲座录音进行整理,然后到五三一印刷厂打印出来,发给学员作为教材。

6

当时的学员来自全国各地,每半年培训一期,每期招600人左右。为了便于管理,学校把学员编成若干小班,每班均配有由教职工担任的学习干事、生活干事。大多课程都是在大礼堂集中上课。

7
当年的中央第二政法干校,如今的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1984年1月1日中央第二政法干部学校移交河南省领导管理,同年2月17日河南省政府批准更名为河南省政法干部学院。同年10月29日河南省政府决定,河南省政法干部学院与河南省政法干部学校合并,保留河南省政法干部学院名称,撤销河南省政法干部学校,校址从济源迁至郑州原河南省政法干部学校校址办学,中央第二政法干部学校校舍全部移交给当地政府管理。

8

1986年教育部批准河南省政法干部学院更名为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

9
当年的中央第二政法干校,如今的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0年与河南财经学院合并组建为现在的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学校选址

当时的中央第二政法干校处在群山怀抱之中的一个小山沟的深处。当时为啥会选择这样一个地方呢?

首先,在职干部的学习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避开外界的干扰。当时中央下决心要轮训公检法司的领导干部,各省市建立的政法干校培训县级法院(检察院、司法局等)副院长一级的干部,中央政法干校(含二干校)培训的都是院长一级的干部。他们在单位管理的事务性工作最多,校址选在这里能减少太多的外界干扰。

其次,这里交通便利,而且有现成的办学硬件。地处中原腹地,虽然是山区但是这里有便捷的公路交通,各式建筑物,成熟的配套机制,完全可以满足学校所需要的吃、住、行、水、电、暖、办公设施、教学设施、后勤保障等等。

校址现状

实践团一行来到济源市思礼镇,经过多方打听,我们了解到,从思礼镇羊脑村到郑坪村长达10余里的山沟里,几乎所有公建房屋均为中央二干校的校舍,如今大多已经废弃,部分由当地政府分配给附近村民居住

可以确定的是,隶属于中央直管的中央第二政法干校对于北京方面的信息是很敏感的。不管是她的诞生还是她的终结,都是这样。1980年两高一部联合下文,宣告了学校的成立。(上图)这是当时的红头文件。
当时,三家单位的领导人分别是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江华、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黄火青、司法部部长魏文伯

中央第二政法干校:北京来风1
江华,自1975年1月担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以来,连任两届至1983年6月历任,是新中国第五任、第六任的最高法院院长。
中央第二政法干校:北京来风1
黄火青,自1978年3月担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至1983年6月离任,是新中国第五任的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中央第二政法干校:北京来风1

魏文伯,自1979年9月任司法部部长,至1982年5月离任,是新中国第2任司法部部长。
 
这个来自北京的红头文件明确了这所学校的办学目的、办学任务、办学规模及上级领导等内容。“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在河南省济源县开办中央第二政法干部学校,以与北京中央政法干部学校共同担负训练全国县以上政法领导干部的任务。学校规模将逐渐扩大到三千人,中央第二政法干部学校由司法部和河南省双重领导,并以司法部为主。”此时,中央第二政法干部学校的主要领导人是时任司法部长的魏文伯部长。
北京来风促成了中央第二政法干部学校的诞生。然而,接踵而来的北京来风吹来的则是另外的一个风向了。那时的干校人们口中最多的就是“干校要黄了?”,说明这个风向带来的是干校大部分干部群众的茫然,甚至恐慌。
当年的中央第二政法干校,如今的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这枚校徽我曾经也有过,几十年过去,丢失了。当年进入山沟的人们,其实也是有私心的,虽然,那里条件艰苦,不过那里住房宽敞,家属安排工作,子女可以进入附属学校读书,甚至一度传说要创办一所大专院校,校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专科学校等。这一切对于专业归队的人们而言,还是有一定的吸引力的。
       人们一直念叨着的法律专科学校一直到干校解散也没有见个影子。附中、附小却是借用了五三一现成的附属学校校址。

      渐渐地,网上也有了531孩子的声音,因为他们长大了,到了能静下来回忆过去的年龄了。中央第二政法干校的子弟也有怀念那山沟的文字。

中央第二政法干校:附属中学
院墙里边是三分部小学

       干校的附属小学原先是在三分部的附小校园里,在新四栋右边的山上。去学校的路是一路的台阶,老师和小学生每天都要爬台阶。

中央第二政法干校:附属中学

中央第二政法干校:附属中学
通往子弟小学的台阶

       大概是1982年初,小学搬迁到下边的一个小学校园,大概是原来二分部的子弟小学。子弟中学位于二分部和三分部的中间地带,可能是为了照顾两个分部的职工。

中央第二政法干校:附属中学

       校园外的北边是一条季节河,铁栅栏门,好像大门上也没有学校名牌。进入校园东边靠院墙是排球场,南边是大操场,北边是两层的教学楼和办公楼。有初中部、高中部,还有一个高考补习班。补习班在小河北边的一楼,教数学的老师是个湖南人,带浓重的口音,听起来很费劲。后来补习的人少了,学校直接将这几个补习生并入高三毕业班里去了。



当年的中央第二政法干校,如今的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当年的中央第二政法干校,如今的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当年的中央第二政法干校,如今的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当年的中央第二政法干校,如今的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年中央第二政法干校的任务就是培训政法系统的院长、检察长,培训时间长者半年多,短的也不过三个月,每期班级的数量也不一样。为了保证学员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学校有一支庞大的教工队伍,其基本组成分为四部分:
     1、领导干部,人数不多,大都是司法部直接任命的。个别人带家属,住在干校。其他的则常驻北京。
     2、后勤保障队伍,这批人大都是原来531工程转过来的人,其家属区多集中在三分部一带,这里地势平稳,离周围的乡村较近,可以接近当地老乡的日常生活,而且他们都有种植小菜园的经验,当然多属于工勤人员。当然还有不少附属机构人员,一部分是教师家属,随调过来安排的工作,一部分是大专院校毕业分配而来,其中附小、附中就有不少这样的人。
     3、行政管理人员,除了少数531干部之外,多是外地调来的行政干部,有的级别还不低,行政13级、15级的也不稀罕,他们少数来自北京,多数来自贵州如六盘水、东北地区、河南本地等处。
     4、政法教师队伍,刚开始是抽调的老牌大学法律系毕业生,多来自西北如新疆、甘肃、青海、内蒙等地,其他地方也有。这些人支援边疆若干年,终于有了回内地的机会了,拖家带口就来到中原的山沟里了。后来,也接收了几批刚毕业的法律大学生,西南政法大学、郑州大学、北京政法学院、吉林大学等等。这批人多数住在新四栋的房子里。

中央第二政法干校:教职工印象

       学校教学工作主要看教师队伍,其工作岗位基本上是教研室、学员班两个地方。教研室负责备课讲课、协助外请专家讲学,不跟学员有太多的接触。分到学员班的教师就任法律干事或者叫教育干事,在学习讨论环节跟班走,具体接触学员,有不少了解各地政法工作实际的机会。一般地,一个学员班会有一个班主任,一个教育干事,一个行政干事,还有办公室人员等组成。

中央第二政法干校:教职工印象
当年上大课听报告的礼堂

      其实,教员与学员之间,并非就是简单的师生关系。因为,有的学员和教师可能就是原先大学的同学。比如几位北京政法学院毕业的教师,都会在每期的学员名单中发现自己在大学时期的同学,好多年没有见过,在山沟里偶然遇见倍感亲切。不过北大法律系遇见同学的几率相对少很多,当然也有。

中央第二政法干校:教职工印象                中央第二政法干校:教职工印象

 1982年5月、7月毕业学员送给同学+老师的照片作为留念

      除了正常的院长培训班之外,也有一些专门的培训,比如给河南省政法系统专门开班, 比如开设专门的律师班等等。
中央第二政法干校:教职工印象
1983年7月第五期全国律师班毕业合影

当年的中央第二政法干校,如今的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当年的中央第二政法干校,如今的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当年的中央第二政法干校,如今的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当年的中央第二政法干校,如今的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当年的中央第二政法干校,如今的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ä¸­å¤®ç¬¬äºæ¿æ³å¹²æ <wbr>¡ï¼éå±ä¸­å­¦

2015年4月8日,档案馆馆长徐朝钦利用与学校文明办工作人员到济源市玉泉办事处南水屯村访问的机会,在南水屯村党支部书记张向红的陪同下,来到位于济源市思礼镇羊脑村和郑坪村,寻访中央第二政法干部学校旧址。

据有关资料记载,文革结束后,为了加快政法干部轮训,司法部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报请中央和国务院批准,于1980年7月在河南济源五机部五三一工厂基础上创建了中央第二政法干部学校,与北京中央政法干部学校共同担负训练全国县以上政法领导干部的任务。

1984年1月1日中央第二政法干部学校移交河南省领导管理,同年2月17日河南省政府批准更名为河南省政法干部学院。同年10月29日河南省政府决定,河南省政法干部学院与河南省政法干部学校合并,保留河南省政法干部学院名称,撤销河南省政法干部学校,校址从济源迁至郑州原河南省政法干部学校校址办学,中央第二政法干部学校校舍全部移交给当地政府管理。1986年教育部批准河南省政法干部学院更名为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2010年与河南财经学院合并组建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据当地人介绍,从济源市思礼镇羊脑村到郑坪村长达10余里的山沟里,几乎所有公建房屋均为中央二干校的校舍,如今大多已经废弃,部分由当地政府分配给附近村民居住。

徐朝钦一行走进中央二干校老校址边走访边察看。大礼堂、校医院、教工宿舍、学员食堂等建筑虽然已改变用途但至今仍然在用,其建筑规模之大、造型之美、质量之高,令人叹为观止,十分震撼。

 

http://dag.huel.edu.cn/_mediafile/dag/2015/04/09/2nqz1ofl36.jpg

 

http://dag.huel.edu.cn/_mediafile/dag/2015/04/09/279jzurl3b.jpg

 

http://dag.huel.edu.cn/_mediafile/dag/2015/04/09/39tsvs2l3m.jpg

 

http://dag.huel.edu.cn/_mediafile/dag/2015/04/09/2xfg45tm9c.jpg

 

http://dag.huel.edu.cn/_mediafile/dag/2015/04/09/2jppy0cm9k.jpg

 

http://dag.huel.edu.cn/_mediafile/dag/2015/04/09/25aroz4m8q.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