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艺
(2024-02-29 08:31:34)| 分类: 余音绕梁 |
一翻博文,发现上次写已经是7个月前了。
那么,这7个月,都干什么了?
上一篇博文时,已经刚忙过了一件重要的事情,也许是这件事因为时间紧任务繁重耗费精力大,需要很长时间的缓解,感觉上缓了很长时间还没复原。但总体在某个层面上人是轻松了很多,虽然后来发生的一些事,让心又收紧了,担忧无奈。
这之后的一段时间,身心调整加适应,重拾了一些工作之余的闲暇。人生进入了另一个阶段的新鲜感和迟疑感。
但这种状态到11月份就被打破,一个连轴转的工作项目,一个新的工作课题,让人又进入繁重的工作负荷和压力之中。于是乎,12月到现在,又不断地加班了好多个夜晚。
值得高兴的是Bob终究还是让人看到成长的痕迹了。这次寒假回来,和我之间的冲突骤减,只有零星一两次,且主动沟通后恢复也很快。元宵节那天返校,不情不愿但也心情平静地。意想不到的是,当晚安顿后,他打来了视频电话,中心思想就是元宵节没在家里过心情不愉快,然后还盘点了接下来几年在家过元宵节的概率。他平常是从来不愿视频电话的,要么不接,要么将镜头对着别的地方。这次主动打来,而且是脸部占据镜头,让人意外,也让人欣慰。
大约是去年11月份,在baidu刷到罗小罗的静安公园演唱,最开始听到的是
朋友别哭,当时第一感觉是唱得挺好听的不疾不徐恬静自然,也没背景噪音处理得不错。其实这歌我也不太熟,只能说听着耳熟以前是听过,但我当时就觉得,可能这首歌的原唱并没有让我注意过这歌,但这个在公园里的表演却让我觉得这歌还不错。后面一段时间,又陆续刷到过他唱张信哲的
过火
等等歌曲,发现唱得都不错,开始好奇这是谁,嗓音咋这么好听,了解了下是拿了街艺执照的街头艺人罗小罗,当时还不知道他的键盘手小廖也是能唱歌的。而真正让我决定要关注他的号,是前几天刷到了他唱的
心动,
这歌我真的是以前没听过,第一次听的就是罗小罗唱的,啊怎么这么好听,这嗓音,清亮空灵干净细腻又有穿透力,演唱自然不造作表达清晰吐词清晰情绪控制得当,看这歌的评论里写的他上东方卫视元宵节晚会了,那可不就是那天的头一晚,于是电视回看了这个晚会,也没找到他,再仔细在网上搜了下,才知道是叫和美东方,在那之前的。然后后续又看了他们参加东方卫视春晚的节目,节目中主持人问在街头表演和在春晚舞台表演,有什么不同,我觉得通常大家会说出些不同,然而这个罗小罗却说没有什么不同,都是舞台,都是给观众表演,自己都是幸福的。我相信每一个看到这段的人都会有点意外。说明罗小罗是个很坚持自我感受的人,他是从某个角度来思考的这个问题,是个他最关心的角度,那就是他的听众。他想说到这个问题的核心。众所周知,换了平台,一定会有不同之处的,而且后面发评论的人也有写:“小伙子,人家东方卫视是希望你感谢他们提供了这么大的这么好的舞台,你咋说没什么不同呢。”我却觉得这是个最好的回答。对于显而易见的不同,你说再多都是废话套话,但敢于说真心话说核心的话,不管东方卫视是事前彩排认可他这么说,还是他临时发挥这么说,都体现了东方卫视的大局和包容,两全其美。昨晚翻了下他的视频号,听了不少歌,也看了好多大家的留言评论,溢美之词不胜枚举,特别是一场黄昏时在东方电视塔和高楼为背景的场地表演的
后来,听众们打开手机的手电筒挥舞一起合唱,环境和氛围,加上罗小罗的天籁嗓音,都美呆了。罗小罗曾说这样和大家一个平面,大家觉得是平等的更容易代入,如果有个台子,哪怕只是高那么一点的台子,观众就会有距离感了,这么用心的歌者,我要继续关注着。
于是对街艺发生了兴趣,以前以为,只要自己想,都可以随时在哪儿搭个台子表演,只要周围没人投诉你扰民就行。却发现,原来上海还有街艺执照这一说,有管理有要求有复审,你得有一定的水平才能拿到执照,而且你得有一定的表演量,在指定的地点啥的,每3个月还要复审你执行得如何。我不知道其他城市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政策。如罗小罗所说,他在酒吧也唱过,但更喜欢街头,因为酒吧里面大家还是有要见的人要聊的话,音乐就多只是背景,但街头,有人能停下来听你唱,那说明他是真的喜欢听,不然他一扭头走就完了。能驻足听,而且人越来越多围了一圈又一圈,说明大家是真心喜欢他唱的,是实力的真实体现,沪漂二十年,不容易。话说,后来搜听了原唱的
心动 和 你的眼睛,
感觉都不如罗小罗唱得好听。为啥?是先入为主的原因吗?你的感受骗不了你自己,街艺真是最好的试金石。一方面他确实嗓音是老天爷赏饭吃的好,演唱也控制得当让人动容;另一方面,在那样一种环境下,露天空旷,周围是听众围着各年龄层的都有小到刚会走老到八九十岁的都有,这种视觉的氛围感也让你更容易代入到歌中,感觉他是唱给大家听的,而不是在表演。事实也的确是的,打不打赏全看自己。我想,这正是罗小罗能唱出这么绝美歌声的原因之一:纯粹自然的初心,过往经历感悟全融入在歌里向大家平等诉说。舞台是虚的,心是实的。
作为一个爱好音乐的人,相比而言,本来自己对华语歌关注不太多,特别是过了曾经的青春岁月后,大部分喜欢的歌是英文歌,罗小罗却勾起了我对华语歌曲需要重新认识更多认识的觉醒。记得B站有个视频主题是:看看这些大学生平时都是听的什么歌。然后就随机在大学拦住过往的戴着耳机的学生,走路的,要骑自行车的骑电动车的,问现在正在听什么歌,这么着采访了好几所大学,我总结看下来发现,大家听的,90%以上是英文歌,听华语的非常之少,我当时还觉得这和我的想法是比较契合的:流行音乐的引领力量和形态构架话语权确实来自欧美。现在,我却有点担心了,年轻一代,特别是代表知识与未来的一代,骨子里是认他国音乐的,这算不算一种文化的不自信?
等着,我会去静安公园听你们唱。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