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中旬
(2023-04-14 10:49:37)| 分类: 触感思怀 |
我写点什么的想法很多时候是在早上坐在班车里酝酿的想法。前提肯定得是当天的时间是有一定操控性的。比如没有课之类的。有课肯定没戏,念头也不会有;即便没课,很忙的时候,脑中有别的工作,也没可能。还有一种,就是已酝酿了想法,但到时候,却还是被其他事情占据,不了了之了。
脑中只剩下:呃,今天不是准备写点什么的吗?...是要写什么来着
今天也是这样,转眼就又要到中午了。然后完全想不起来是准备写什么了。在这个信息化和碎片化时代,加之年岁导致的记忆力下降,人不得不将很多事备注下提醒自己,否则下一秒就没影儿了。而以前的只有一个起床闹钟,变成了N个可能的闹钟或日历时间提醒。这是其一,其二,就是很多事的办事流程,小到一个电脑的设置,大到车的年审,这些事,你办过了,然而,很快就记不清细节了,必须备份下办法。当然有一些可以通过百度搜索等等搜到,这方面确实方便不少。
信息化、信息爆炸,获取信息的途径也更加多样便捷。很多事,不需要通过请教他人就可以学习到或了解到。互联网也使得个体的细微化多样化需求得以满足。比如以前喜欢一首歌,能收录到一个版本的就OK了,后来,开始追求无损、比特率、某个版本的演唱。互联网给了你去多重选择的机会。比如在很喜欢Garth
Brooks的那些年收录的他的歌里面,最喜欢那首she's every woman.
美剧CSI的插曲。已经听了多年,不计其数次了,但居然完全不觉得腻味。这就是对一首歌的最高评价了:耐听,怎么听都不觉得够,每次居然仿佛还能听出点不一样的东西。然后那个版本在我心中就是神级了。最近在整理自己的mp3级别的歌,这首不到4MB的歌明显不是320k的,于是下了个320K的,结果一听,是Garth
Brooks估计是其他什么时候唱的一个版本,逊色不少,于是果断弃了。歌手们的一些好听的歌,得是他们在巅峰期唱的版本,那个时候,他的音色、气息、处理方式等对这首歌是最好的。也许什么版本最好见仁见智,但你只要用心听过,留意过,就知道哪个版本是你心中独一无二的。
前面看报道,也提到了互联时代催生了质懒生活和懒人经济。花钱买服务来实现自己的躺平生活。什么:手终归是属于手机的,家务用嘴指挥就好;床以外的地方都是远方。上门美甲、剥虾师、遛狗师、上门做菜师、上门收纳师等等。服务性消费可以换取闲暇时间,节省时间成本,颇为被特别是新的一代青睐。
瞎扯几句完事了。本来想写什么已经没意义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