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若无人的人
(2022-11-21 09:38:27)| 分类: 触感思怀 |
刚看了下,写博文以来,写得最多,篇数最多的是2010年,达40来篇,其他年份相比就捉襟见肘了,其实40来篇也不多,平均一个月也就3篇,,一个星期都达不到一篇,当然这里指的是大家可看的文。但无论如何,今年算比较多的了,目前14篇了。
如果对写东西认真起来,就应该随时将脑中的火花、灵感赶紧记下来,否则很快就消失殆尽了。我已经无数次遭遇这种滑铁卢,每每遗憾时就认识到这点,但至今仍未形成这种习惯,只能说,对写东西,仍是有一搭没一搭,没有认真起来。
以上部分,是18号那天早上写的,当时点了快速保存,然后就忙工作去了,还好今天在草稿箱里找到了。然而当天也许有的一星两点灵感,自然是了无痕迹了。
前面篇里写到了现在风行的词,比如"社恐“,感觉这方面还可以再写写。就如脱口秀大会里鸟鸟说的:真内向,就不会上去讲脱口秀了,而能上去讲的,其实就不内向的,所以她都是装的。这么说挺有道理。真正内向的人,是不愿意在公开场合露脸的,在一个人多的地方,也只想找个地缝钻进去躲起来,独处和有距离的交往才能让他们安心。这些,非内向的人是体会不到的。有时候,因生活或形势所迫,内向的人也被推到前台,被锤炼得应对自如或可以应对了,但如果有选择,TA仍旧是会选择避开这一切的。
以前,说一个人内向,会说:这人害羞,腼腆,放不开,不爱说话,躲着人,不会说话,爱脸红,不会处事,不会来事,不懂人情世故,孤僻,像个哑巴,像个姑娘家......被说的人也是很有点不好意思恨自己为何天生内向。现在,你只要说个自己“社恐”,别人也许还有点羡慕你有特质那感觉。就是“社恐”这词立马让一切变得高端而有光环。别人在听到这词的一瞬间,就将一切这词背后可能代表的细节可定义你标签你的部分自动忽略了---你只不过得了这个时代的流行病“社恐”而已。
类似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比如,你说一个人有精神类疾病,听起来无法不让人多想,但你说TA有双向情感障碍,躁郁症这样的,就一下子变了调子。即便你进一步,说TA有抑郁症,或忧郁症,也更多会让人生出一些同情心来。就是“小猫能有什么坏心思呢”那感觉。让TA直接混迹于普通人之中毫无违和之感。说老年痴呆时,如果你换用“阿尔兹海默症”,则感受会有很大不同。变态也是一个极其不好的词,但变态辣会让人有心想尝下。即便是社恐也让你惶恐,但你换做:像个芬兰人一样,则顿时气质站住了。做了再不适或尴尬的事,只要说个“社死”就一笔勾销了。
作为一个内向的人,希望世界是个不随意侵扰别人的样子。内向因为倾向内省,所以更容易有理性。最近在与班相关的地方,有那么一两个让我厌恶的人,每每看到TA们那为所欲为毫不顾忌旁人的样子,就很想冲上去斥责几句,但至今,我还没有这么做,其中一个,是个短头发的女的,每早食堂基本爱坐同一张桌子,带着一堆个人用品,包包手提袋等共2,3个的样子,这倒都是正常的。关键是,她每次买到早餐,开吃时,就会将自己的手机开到某个节目,然后调大音量放出来佐餐,间或还被逗笑。我无比讨厌公众场合放出电子产品音量的行为,虽然食堂本身熙熙攘攘也不安静,但那种声音是空间型的不具象的,背景噪音那种,但这样特别地传出声音,就很打扰人。更让人生气的是,有次我将装饭盒的小提包放一椅子上,然后买早餐后并没有坐那个桌子,回头吃完去拿,就发现她和其他估计是同事的两男的坐那个桌子,将我的提包直接放在地上,立马对她厌恶之至。至少应该将我的小提包放桌面上吧,食堂还没有拥挤到放不下一个小小提包在桌面的地步。就这两件事结合起来,发现这人就是个旁若无人不顾忌别人感受的人。但当天,我居然没有发作,没有质问她,这就是内向人爱隐忍的特点。
下次我坐一桌子,她要是过来坐,我会告诉她已有人请选别的桌,她如果不管不顾照坐不误,那我就和她吵一架吧,和讨厌的人吵一架,比回避她更好。因为你老是回避,她毫发无损;你都社恐了,还顾忌什么社会形象呢?你还在意一个你讨厌的人眼中的自己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