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欧小学支教周记之第二周(补发)
标签:
绿春云南骑马坝卡欧小学支教 |
分类: 日记 |
卡欧小学开学的第二周,星期二是教师节,恰逢周末五、六、日又是中秋节假期,妥妥的节日周。
学校范围还在施工,围墙快砌完了,地面还在平整中,准备开始修大门(根据有关规定,校园必须是封闭的),据说以后还会修洗手池,砌花坛,期待培育出许多娇艳的花朵,让她们盛开在教室窗前。
同学们在数学课上学习了上、下、左、右和前、后的概念,光教左和右的概念,就花了一天时间。效果嘛,看提问后大都沉默不语,左右观望周边同学的样子就知道了。学了几天之后检验结果,回答的画风是这样的:眼睛长在后面,鸡尾巴长在前面,至于左手和右手,更是傻傻分不清。看来下周必须要设计一些游戏,帮助孩子们尽快掌握这些基本概念。
上课时间规定从早晨8点开始进行早读,但这边的孩子目前还没养成按时到校的习惯,所以每天都会有几个迟到的同学,和学习知识一样,好习惯的养成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周二早上下大雨,直到8点,也只来了两个同学,只好放儿童故事《小马过河》给他俩听,直到放第三遍,同学们才陆陆续续到齐。看着他们认真倾听却又一脸茫然的样子,就知道他们其实听不太懂故事里究竟讲的什么。为了让孩子们能听懂“天书”,只能使出浑身解数,先在黑板上画上了故事情景,又根据图画详细描述了一遍,于是听故事到最后变成了看图识物。
教师节这天从早到晚大雨下个不停,孩子们下午来上课时虽然都打了伞,但衣服还是都被打湿了。
语文课原来安排的是写字课,可本子刚到他们手里,瞬间就湿了,完全无法书写。但这还不是最要紧的,最让人担心的是,如果孩子们的湿衣服不能及时更换,得了感冒可就糟了,这种类似的情况以前在四川支教时就有发生过,赵老师赶紧让小同学们跟读了几遍词组,便早早放学,让他们回家换衣服去了。
虽然这两天一直下雨,但为了给赵老师和我庆祝教师节,学校范围内三个寨子的正副组长,以及扶贫组的各位驻村干部,都专门来学校给我们过节,驻村干部们还特意现杀了一头香猪和一只鸭子,弄得一直蹭饭吃的我们觉得再不干点什么,实在是不好意思吃了,这不,赵老师亲自上阵剁骨头了,而我只有“受宠若惊”了。
在饭桌上,所有的人都再三表达,一定全力配合我们的工作,并不断地对我们能到这偏远地方奉献爱心表示着感谢。在这半个月时间里,感受最深的就是县、乡各级相关干部对卡欧小学教学工作的关心与支持,不仅多次实地考察施工进度,提出施工具体要求,列出详细施工规划,而且还尽力解决我们在生活方面的各种困难。
其实说实话,我俩现在在生活上,什么困难都没有,无论是学校的各项条件,还是这里水、电、路等环境条件,比起之前赵老师支教所在的大凉山,实在是好太多了。
这里有新粉刷的校舍,平整的操场,新砌的围墙,新修的大门,卫生间是冲水蹲便,还给老师们盖了独立的太阳能淋浴房。有位县教育局的领导说这里冬天靠太阳能洗澡还是会冷,又给我们加装了个电热水器(度过了冬天之后,我们非常感谢他的先见之明)。教室宿舍干净整洁、厨房也非常宽敞,学校能有这样优越的条件,作为支教老师的我们内心无比满足和感动。
后来我们才知道,教师节那天晚上,乡上派出所也有民警要来学校看望我们,但走到半路发现大雨导致山体塌方,断路过不去,他们只好原路返回了。
有这么多人关心和支持我们的工作,我们能回报他们的、能做的,就是全身心的付出,实现来这里的目的,尽我们所能,教好一年级,带好学前班,为卡欧小学的教学工作,打下最坚实的基础。
教师节晚饭席间学前班一个小朋友的爷爷(1974年生人)告诉我们,他的小孙女回到家骄傲地跟他说自己会写1234了,这可把他高兴坏了,说娃儿这才几天功夫就会写字了。
说起来这个学前班的孩子真是特别聪明,好奇心和好胜心也都非常强,很爱画画。上学的第二天,她就已经可以在黑板上写出1-9,虽然歪歪扭扭但全都正确无误。
但这个孩子的性格有些执拗,脾气也略显暴躁,经常一言不合,便在桌子上瞎画,撕书,有时还会扯老师的衣服,在教室“上窜下跳”。不过要是她发现了新的兴趣点,一切坏情绪就会立刻烟消云散,并会全情投入进去,专注度极高。这类孩子要是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成绩会非常优秀的。
聚餐中最逗的是另一位爷爷辈儿的“大哥”(也是1974年生人),他说特别高兴看到我们来到这里,说他的孩子们都长大了,好想再生一个娃娃,让娃娃也到这所学校上学。
山下的巴洪小学这周只上两天学,从周三就开始放假,而我们学校本来计划的是到周四中午再放假。
周三上课时,村里那些在其他学校上学,已经放假的小学生们,全都跑到学校里来了。有的孩子很好奇这里上课学的是什么内容,有的孩子非常想玩学前班的玩具,更多的则是坐在教室门口聊天、吃东西,热闹极了,可这样一来就使得在课堂上的同学们无法集中精力。没一会操场上就被扔了很多食品包装,将来我们教的学生可不能让他们这样不讲卫生。
有一位已经上四年级的女同学,知道自己今年11岁,也知道妹妹今年6岁,但却回答不上我问她比妹妹大几岁,唉,真希望她只是听不懂我在问什么。
周四下午,我们的直属领导---中心校的尹校长来接我们去县城,在路上就给我们打电话说,因为连天的大雨,中间有一段路塌方了,需要我们走过去才能与他汇合。
其实在周三早上,那个最远寨子里的学前班同学妈妈就打来电话,说路断了,过不来,无法到校上课,没想到过了一天,路还是没有修通。
等我们到了现场一看,还真挺严重,路上全是黄泥浆,虽然看着没多深,但很多地方可以没到小腿肚,连摩托车都开不过去,只能下来步行。
赵老师穿的是防水鞋,贴着左侧,踩着石块走过去,可是石块周围的泥也很软,一踩上就往下陷,还没地方可扶,好几次差点摔到泥地里。
我的鞋不防水,所以只能脱下鞋光着脚,深一脚浅一脚的在泥浆中走,泥下面的石块硌得我滋哇乱叫,幸亏旁边有村民一直小心翼翼的扶着我,才不至于摔倒。等走出泥潭的时候,我已变身泥腿子了。
当时心里其实最担心的是,生怕回程的时候如果路还没通,那张老师大老远从昆明带过来的物资可就运不到学校了。好在等两天后返校时,这条路已经恢复通车,为政府的工作效率大大地点个赞。
中秋之夜的晚餐是在乡中心校尹校长家吃的,饭菜非常丰盛。尹校长是我们的直接领导,认真负责有想法,去年刚调过来,这才经过一年时间,就把六年级的成绩提高了一大块。他家住在县城,工作在乡上,每次往返开车得要8个小时,所以一周或者两周才能回家一次,也是相当的辛苦。有这么多人为乡村基础教育事业默默付出着,这些偏远地区一定会有个美好的明天。
其中最上面那道菜,是这里的特色菜,要把鸡脖子连骨头一起剁得跟肉沫似的,赵老师和我看到这道菜时都惊呆了,尹校长说他在家剁了一天,真是辛苦。
中秋节假期,志愿者朋友张老师和向老师又专门从昆明开车来看我们,还把爱车当货车,帮我们运来了满满一车的物资,这些都是赵老师在网上买好发到昆明,请张老师帮忙代收的。
我们四个人在绿春县城会合后,在酒店地库把所有快递的外包装都去掉,仔细整理,最后等装完这些东西,再坐上我们四个人,这辆车真是连一点富裕的空间都没有了。

后座被堆成这样真是不容易,幸亏我和赵老师都不算胖,一路上,那大箱子被山路甩得频频滑向我们,还得不停地往回推。
除了物资,朋友们还特意给我们和孩子们带来了美味的月饼。
虽然在县城大街的两旁,也全是卖月饼的摊位,但看起来就感觉超油腻,跟朋友带过来的美味月饼没法比,啦啦啦,傲娇一把。
我们周六紧赶慢赶地把车开到乡上邮局取包裹,结果还是吃了闭门羹。这次在乡上取了20个包裹,如果要是邮政不休息,还会取更多。包裹包装在乡上全部都拆掉了,以减少村里的垃圾。
中秋节假期,我们用钟表和挂图做装饰,好好把教室布置了一番,是不是更有课堂的感觉了?
这个节日周就这么丰富多彩的要结束了,周日中午送走了张老师和向老师,没想到晚上又是一个惊喜。有两家村民的新房封顶,按这边的习俗,封顶当天要请大家吃饭,我们继续享受着特殊待遇---没干活还可以去参加小型的长桌宴,村里大喇叭播着八九十年代歌曲,8桌人一起分享着美味的菜肴,好热闹!
在这里吃饭,无肉不欢的我算是如鱼得水了,吃起肉来绝不挑肥捡瘦,爆炒油炸水煮通吃。喜素又喜辣的赵老师,则每个菜都要靠蘸水调味。蘸水在这边就像一道菜一样,是摆在桌子正中间的,当地人无论吃哪个菜,都会轻轻点一下蘸水,以增加酸辣的滋味。
赵老师沾蘸水的动作和村民比起来简直是霸气十足,要把菜完全浸泡在蘸水里,然后一招海底捞月,夹进嘴里,这还不算完,她时常把蘸水里的干货也都捞出来当配菜吃,小米辣沾着盐干吃都能吃一小把,见识过这种吃法的本地人,都对赵老师吃辣的本事表示一个大大的服。刚开学时,我也跟当地人一样,将菜沾蘸水吃,不过吃了几天后,身体就出现了不良反应,我自此以后吃饭基本不碰蘸水了。
这里的蘸水很讲究,一般分为简单版和豪华版,简单版的只是用十几种香料组合在一起。
豪华版则还要在此基础上再加上鸡血、鸡肝、鸡胗、鸡蛋什么的。有时桌上摆五道菜就要配好几种蘸水,不同的菜,蘸水内容也不相同。
喜辣的赵老师每次都说沾水和豆腐乳太好吃了,所以她每次吃完饭也会超级满足,说比在家里时饭量增了一倍。之前我一到县城就赶紧买了一个体重秤,不忌口的地吃了两周后,上秤发现没啥变化,甚感欣慰,倒是赵老师自我感觉裤带变紧了不少,但她坚决果断拒绝上秤。
村民们都非常惊讶于赵老师和不吃米饭,所以每次吃饭都要好心的劝一句“不吃米饭会饿的”,其实我们也吃主食的,那就是这里的南瓜,虽然做法只是用水煮,但即使煮完了,瓤依然是面面的,超好吃。
做饭的大嫂做饭非常好吃,但说不了几句普通话,与我们大多都是用微笑和手势沟通。她看到我俩不吃米饭,又超爱吃南瓜,每次都将那碗装的冒尖的南瓜摆在我俩面前,中间吃掉一些后还会再给我们加满,所以我俩基本上每顿都能吃上两碗南瓜,主食的量应该够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