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2/middle/5718fd65td06f7b851581&690
原东晓市二小的教学楼,当年的树苗长成了大树
小学两三事儿(三)我们班的“鼓号队”
眼看就到了三年级期末,一天快放学的时候,老师宣布了一条消息,说是东晓市新建了一所小学,学校名儿叫东晓市第二小学,为支持新学校,要把我们班全部转入新的学校上学,四年级一开学就到新的学校报到上课。
暑假一过,我们班就都到新的学校报到了。东晓市第二小学和西园子小学隔着一条胡同,出了胡同北口就是了,离家也不远。除了我们学校来的,还有别的小学转来的。学校重新分了班,我和几个原来的同学编入了四一班,班里其他的同学大部分都来自西边儿的其他小学。上课就在三楼的东头第一间教室,教室和桌椅都是新的,比起原来的条件好些。
我们的班主任还是个女老师,上课介绍时说叫班英,个子挺高,但显得精干利落,脸红扑扑的,架着一幅白边儿眼镜,厚厚的镜片儿能看出那圈圈儿来,头发很多,梳着两根又粗又长的大辫子,有点南方口音,可也觉得和蔼可亲。
开始,学生们还是很听话,按时上学、认真听讲,不迟到早退、不乱说乱动,可到了六年级,我们六一班可在学校出了名儿,那是因为我们班的“鼓号队”而声名大振。
http://s6/middle/5718fd65td06f7b8e9f65&690
(网络图片)
那时,班里有个男同学参加了学校的鼓号队,由于个头儿高、气力足,分到鼓号队吹小号儿。每到学校有什么活动,鼓号队都要敲上几段儿,吹打中有一段儿专门的小号儿吹奏,尽管看他吹得脸红脖子粗的,可那调门儿一点儿不减,每每得到老师的好评,也算是鼓号队的一员主力。
课堂间隙,我们班里就热闹开了。这个“小号手”找来一截儿拖布把儿,撕开一条红领巾扣在拖布把儿上,又不知哪找来一个布雨伞的头儿安在上边,这就成了指挥棒,“小号手”当仁不让的就成了“鼓号队”的指挥。
然后就是选择“乐器”了,讲桌就是“大鼓”,用拳头一擂,“蹦、蹦、蹦”的,瓮声瓮气的还挺像;火炉盖儿就当“小镲”,听起来也是那个意思;脸盆呢就当“锣”了,找根儿木棍一敲,别提有多像了;“小军鼓儿”就用课桌的底板代替,这是参与者最多的“乐器”了,凡是班里的同学都可以敲,只要把课桌腾空,把双手伸进课桌拍打底板就行,声音那真是绝了,很像那军鼓声儿,并且还很隐蔽,只闻其声不见动作。
准备停当,开练。那时,鼓号队的乐曲有好多套呢,每套都练,套套都是敲的“炉火纯青”,那声音真不比学校的鼓号队差多少。要说这“小号手”就是鼓号队训练过的,那指挥的手势很是标准,还带上一副白手套指挥。随着一曲将近终了,左手白手套一举,伸出手指做出个手势,大家就知道该敲第几套了,随着“指挥棒”的向下的有力挥动,新的一套就开始了,乐曲节奏铿锵有力的,快到最后,只见指挥棒在空中画出个园弧,然后再有力的下垂,全场“音乐”戛然而止,大鼓、小鼓等一应“乐器”顿时“悄无声响”。嘿!敲的真有气势呢,声音传遍了整个教学小楼儿。
“鼓号队”的活动主要就是利用课间,只要一下课,看老师回了办公室,这“鼓号队”就开敲,响声顿起,还引来别的班的同学,把教室门挤的水泄不通的,更有别的班的同学也挤进班里,加入到“鼓号队”当中,找个课桌,拽出书包,趴下就开敲,更扩大了我们班鼓号队的“影响”,一时间成为了学校的一大“新闻”。
后来,老师发觉这乱哄哄的现象,找了几个参与的主力同学谈话,由于我是敲“小鼓儿”的,“不算”主力,也就没找我谈话,再后来,老师又在班里宣布纪律,禁止了“鼓号队”的活动。
至此,我们班的“鼓号队”偃旗息鼓。
土层2010年2月28日
(全文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