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苦毒是一种罪
(2012-09-03 21:07:19)
标签:
转载 |
"生气本身不是犯罪,耶稣看到圣殿成为贼窝时也很生气。但是如果让自己长时间生气下去,就会被魔鬼利用,恨就会不知不觉在心中形成,这时就是犯罪了;恨还会继续发酵,成为苦毒,这时我们的行为、语言就带出杀害、毁坏的能力来,这个过程非常隐蔽,使人犯了大罪也不自知,与神为敌也不自知。"
说得太好了!愿我们警醒度日,保守好自己的心!感谢主!
圣经当中的苦毒,与汉语中原来的意思相关,却又不完全一样。圣经原文中的苦毒,是指:苦味的、有毒的、尖刻的、苦辣的,它被翻译为汉语中的刻薄、恶毒、苛刻、怨恨等。由此可以看出,苦毒是什么?苦毒就是人在心里深怀怨恨,因而待人、说话冷酷无情,过份苛刻,使用心术、手段,阴险狠毒。它发自内心,是心灵的产物;却以语言、手段表现出来。
以弗所书4:31说:“一切苦毒、恼恨、忿怒、嚷闹、毁谤,并一切的恶毒,都当从你们中间除掉。”这是在告诉我们,苦毒成为一种现象,这现象不仅仅外邦人中常见,教会里也不能幸免,因为这里的“你们中间”,就是指教会的会众而言。
外邦人的例子不胜枚举,因不具有属灵的意义,不说也罢。单就教会来看,苦毒的人与事并不在少数。
如果一个人,在宣告信主多年之后,仍然走不出以往所受的侵害,仍然执意将灵魂留在阴影当中,成为“光照在黑暗里,黑暗却不接受光”的最好印证;这样的人,我不敢轻易称之为肢体。这样的人,人生的种种经历,不是使之更加单纯地仰望主、信靠主,而是越来越多地积攒苦毒,最终伤害弟兄姐妹,也离弃了自己,是从主那里的离开,也是从基督身体上的自我剥离。
面对这样的伤害,弟兄姐妹恐怕很久都无法回归内心的宁静。在教会中,可能不会出现看得见的残酷,但它在属灵方面发生的残酷,却是一种长久的伤痛。打一个比方,就好比弟兄姐妹凭着爱心,各自捧出自己的珍珠宝物,去送给这样一个人;而这个人满心欢喜地留下珍珠宝物,却将送去的弟兄姐妹,一脚踢出了家门,并且是踢进了门前的泥潭里。
直到有一天,读到路加福音6:38主耶稣的话语:“你们要给人,就必有给你们的,并且用十足的升斗,连摇带按、上尖下流地倒在你们怀里;因为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我们才知道,无论是谁,只要是凭着爱心去做的一切,都不是徒然的。人可以伤害我们,可以在得了宝物之后将我们踢进泥潭,但是神却给了我们奖赏,是用十足的升斗给的,是连摇带按、上尖下流地倒在我们怀里的。感谢神!因为这个应许,无论他人如何苦毒伤人,我们却是得了神的赏赐了。
苦毒是怎样产生的呢?
人的罪性,使人很容易在听不进去别人劝勉和责备时积蓄苦毒。有人向我们提一些合理建议,我们反倒怪罪那个人,怨恨他伤了我们的面子,这种乖谬的心理导致苦毒产生,这乖谬的东西是什么?以赛亚书19:14中透露,邪灵中有一种叫“乖谬的灵”,它专门使人做出荒谬反常的事。
施洗约翰为什么被砍头?起因就在于他责备了希律王抢夺了兄弟之妻。希律,正代表我们本性上“自我”作王的心态,它是不喜欢听责备的话的。“不要责备亵慢人,恐怕他恨你。”(箴9:8)当有人责备你的时候,你就怀恨、那你就是希律。怀恨一个人,就是把那个人下在监里(太18:28-30),这个监就是你的心。这些恨在你身上可能暂时隐藏着,没有表露出来。一旦遇到某些机会,它就演变成“杀”人的行动。
按属世的处世哲学,我们对谁有了意见,是不敢提、不愿意提、不好意思提的。这一方面是要讨人的喜悦,另一方面就可能发展成斗气,成为日后沤成苦毒的垃圾。因为这样的处世方式,是属魔鬼的。当我们只讨人的喜悦时,是忘记了神才是我们一切的主,是将自己看作完美的偶像,是对神的亵渎和藐视。无论往哪个方面发展,这样的处世方式,都给魔鬼留了地步,给了它肆意作工的机会。
但圣经怎样说呢?“倘若你看到弟兄有什么不对,你就去,趁着只有他和你在一处的时候,指出他的错来,他若听你,你便得着了你的弟兄”(太18:15)。
同时,我们也当慎重对待不解怨的人。提摩太后书3:3-5说:“无亲情、不解怨、好说谗言、不能自约、性情凶暴、不爱良善、卖主卖友、任意妄为、自高自大、爱宴乐、不爱神,有敬虔的外貌,却背了敬虔的实意,这等人你要躲开。”为了保守我们的心,一定要远离这样的人,减少不必要的冲突。另外,教会要对这等人有所警戒和惩罚,严重时可以遵主教导,将他赶出教会(太18: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