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军出版科学童话集《田野的"卫士"》

标签:
科学童话专集新作 |
分类: 日志和信息 |
书外的话
我最早读到的是上世纪60年代初,高士其先生著的《科学诗》,其中最吸引我的是《空气》这一篇,全文抄录在我的一本阅读笔记中,至今仍保存着。
“空气是宇宙的帐幕,它无形无影地笼罩在地球的身上。它包围着陆地和海洋,它环绕着高山和旷野。”
“动物说,空气啊,我们需要你的氧。你的氧占你全部的百分之二十一,它是非常活泼的元素,各种的化学反应,它都踊跃参加……”
“植物说,空气啊,我们需要你的氮,你的氮占你全部的百分之七十八……,我们也需要你的co₂,你的co₂占你全部万分之三。当我们的树枝向空中升起的时候,我们的叶绿素就吸收你的二氧化碳……”
《科学诗》文字简洁而优美,运用了童话拟人手法。应该说,也是科学童话的一种。它在我脑子里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直到1978年底,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给刚复刊的《小朋友》杂志写了一篇童话《月季花》,是科学和童话相结合的一次尝试。当时,在国家号召下,不少家庭在庭院种植蓖麻树。我有感而发,写了窗台上一盆鲜艳的月季花,她瞧不起泥地里那株又矮又胖的小蓖麻。可是,几个小朋友却走到小蓖麻的跟前,拿起小铁铲除起草来。一边锄一边唱:小蓖麻呀快长大,/结出果子献国家;/蓖麻油,用处大,/支援四个现代化。这篇带知识性的童话,很快得到了采用发表。
从这以后,我连续给《小朋友》《看图说话》等刊物投稿,还参加了《365夜故事》的创作。我有意无意地把科学知识溶入作品中去。同时,我十分注意有关这方面的理论文章,著名童话作家贺宜在一篇文章中说:“利用童话的丰富想象力和有趣的比拟,给孩子们介绍一些科学知识,用以扩展他们的知识视野,培养和诱导少年儿童从小爱科学、学科学,正是很好地利用童话的特点,发挥了童话的长处。”
通过创作实践,我深深地感到:科学本身是极其有趣的,并不是枯燥无味的东西。要使孩子们爱科学,乐于探求它的奥秘,而科学童话(也称知识童话)则是很好的一种普及形式。尤其给小学低年级和幼儿园孩子听读的作品,大多采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所以,作品在介绍科学知识方面,必须做到准确性和真实性。
如发表于《看图说话》的童话《牛奶将军》,写的是生活里孩子偏食的问题。
如果对孩子讲一通卫生知识,肯定不管用。我运用了童话“夸张”手法,通过有趣的故事情节,塑造了“牛奶将军”这个形象。这篇作品发表后,获得了陈伯吹儿童文学奖,并被选入幼儿园教材,出版了画本,还由中央电视台拍摄同名动画片得到播映。
又如童话《小鸭水果店》的产生,和我的工作有关。幻想,是一切创造力的基础。这篇童话中写到的各种机器,是我在工厂长期和机器打交道而产生的灵感。我在平时工作上,凭着自己的工作经验,合理的想象能力,不断地改进各种机器设备,取得了不少成果。我相信,类似童话中写的几种有趣的小机器,以后也有可能会产生出来,成为现实。
我的科学童话大部分是动、植物经过人格化的。如本书的《狐狸开店》中,主要角色狐狸青青,是个可爱又聪明的形象。童话创作挑选角色,应该根据内容要求和表达的主题来定,不必拘泥于角色的反面形象。在自然界,狐狸本来就是老鼠的克星,凭着它十分敏感的嗅觉,捕捉并吃掉了大批老鼠,保护了农田里的庄稼,实在是功不可没。所以,在这个童话里让它担任正面角色,是最合适不过了。可以说,非它莫属!
同样,我当初创作《小鼹鼠挖地道》这篇科学童话的设想是:“让孩子们在玩乐中增进友情,获得知识。”所以,不单纯是写知识,写了一些小动物的冬眠习性。这篇童话发表于天津《启蒙》杂志上,后来被在上海的陈伯吹老先生发现,他给了很高的评价,我又一次获得了陈伯吹儿童文学奖。评论家宗二兵评论这篇童话写道:“……以通篇充满的温情,写出了一个完满的地下的故事。……这正是这篇童话的一个‘画眼’,显示了这雪地美景的最精神处。”评论又指出:“一篇知识童话,怎样突出一个‘童话之眼’,是区别一篇知识小品和知识童话关键之点。”
我觉得,科学童话是一种文学和科学相结合的形式,在给予孩子们以科学知识的教育中,也给他们以思想品德上良好的熏陶。发表于《启蒙》杂志的童话《最后一片花瓣》,我运用了童话象征的手法,塑造了野菊花这个美丽的形象。童话写的是冬天寒冷的自然环境,以及那即将凋零的野菊花和含苞待放的腊梅树。是童话的知识点。但是,童话象征的是一种人生的希望和追求,一种对美好人生向往的执着精神以及坚定的生活信念。
近年来,我的创作重点转向了科学童话的写作,我广泛搜集贴近低幼孩子的科学知识,尤其关注身边动植物以及生活中的知识点,为一些儿童杂志的“科学童话专栏”写了数十篇作品,其中有多篇被收进了本书。
我将继续努力,写出更多适合孩子们阅读、听讲的科学童话作品。为普及科学知识尽自己的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