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读野军老师童话有感

(2012-02-04 15:31:45)
标签:

转载

分类: 野军相关资料
原文地址:读野军老师童话有感作者:芷涵

  很喜欢野军老师的童话,并就这个话题有幸同他老人家谈了一次话.当我把自己的这种热爱之情说给他听时,他说:“你可以把这种感受写下来呀”当时我心里一蹦,受宠若惊的感觉如大潮般袭上心头.真没想到能得到野军老师的支持与鼓励。可要是真写起来,自己这点功底能写好吗?我真是又高兴又不安。可是思来想去又觉得,既然热爱孩子和热爱文字对我来说一样重要,那么为什么不做一些尝试,做一些努力呢?如果不努力怎么能知道自己行与不行?这样一想,就通了,于是我决定拿起笔,权当我是站在孩子的立场,为他们说句话吧.

<会滚的汽车>这篇童话,我早已熟烂于心了.

 “一只大木桶在路上玩,它不停地滚啊滚……”

文章只用一句话便慑住孩子们的心,字可谓传神至极。

在玩什么?孩子们盯着我,小眼睛一下都不肯眨.我接着往下读:

一只小鸡,一只小鸭,还有一只小鹅见了它,大声喊:“你是会滚的汽车吧?停一停,停一停!请你送我们回家好吗?”

“好呀,好呀!”大木桶停了下来,说:“对,我是会滚的汽车,那就请上车吧!”

小鸡、小鸭和小鹅,蹦蹦跳跳钻进了大木桶里。

大木桶又滚啊滚,滚啊滚……小鸡、小鸭和小鹅唱起歌儿来:

    “叽叽叽,乘车真开心!

     呷呷呷,乘车真舒服!

     吭吭吭,乘车真快乐!”

 

   读到这里,一种祥和而欢快的心境油然而生。不得不从心底发出赞叹。

多么欢快的节奏,多么富有音乐性的文字.我看到孩子们的脸上荡漾着微笑的涟漪.这个有爱心、有热情的小木桶已经完完全全地走进了小朋友的心里.他们有些迫不及待。我故意加大朗读的音量:“唱啊唱,唱了一遍又一遍,越唱越有劲,越唱越响亮,让一只狐狸听见了。狐狸爬上土坡一看:咦?路上有一辆滚着跑的汽车!仔细一瞧:哈,汽车里装着那么多好吃的!馋得他口水滴答滴答往下淌,

狐狸飞快地跳下土坡,拦住大木桶,抱着肚子呜呜叫:“哎哟,哎哟!疼死我啦!”

“你怎么啦?”大木桶停了下来,问狐狸。

“我的肚子疼,疼死了!”狐狸挤出了两滴泪水,说,“你是会滚的汽车吧?请送我去医院,行吗?”

“行,行!”大木桶看狐狸怪可怜的,就说,“请上车吧!”

“谢谢你了,哎哟,哎哟!”狐狸一下子爬进了大木桶里。

大木桶又滚呀滚,滚呀滚,越滚越快……

听到这里,孩子们的小眼珠开始转.此时他们怎么有心思溜号呀!他们是不是在想善良的木桶,他要滚到哪里去呢?

那么我们来看看吧:“医院到了!”大木桶停了下来喊,“肚子疼的朋友,快下车吧!”

狐狸抱着圆鼓鼓的大肚子,慢吞吞地爬出了大木桶,对大木桶说:“嘿嘿!一个大傻瓜!谁要上医院呀”

“咦,你刚才不是说肚子疼么?”大木桶说。

“哈哈!”狐狸拍拍肚子说,“谁肚子疼了?刚才我是肚子饿呀。这会儿,我的肚子可饱啦!我一口吞下了小鹅,又一口吞下了小鸭,再一口吞下了小鸡。”

说完,他大摇大摆朝前走了,嘴里还得意地哼着歌儿。

读到这里,孩子们急坏了,站起来问: “啊!怎么会这样?”“大木桶怎么办?怎么办?”他们已完全投入到了这个童话里.小小的孩子已具备了同主人公同喜同悲的能力.

我放慢速度,但语言中也带着愤怒:

“啊?他把小鸡、小鸭、小鹅全吃了!这个小坏蛋,哼!”大木桶气坏了,飞快地滚着追了上去,嘎吱一下,压住了狐狸的尾巴。狐狸痛得哇哇叫,张开了大嘴巴。大木桶用力朝狐狸身上一挤,噗地一下跳出了小鸡;刷地一下蹦出了小鸭,接着伸出了小鹅的长脖子。小鸡和小鸭抓住小鹅的长脖子,使劲拉啊拉,嗨哟!嗨哟!拉啊拉,把小鹅拉出来了。

大木桶又用力一滚,把狐狸全压扁了!

小鸡、小鸭和小鹅,钻进了大木桶里。大木桶飞快地滚了起来,小鸡、小鸭和小鹅又唱起了歌儿。

故事结束了,孩子们拍起了小手.既而又坐到椅子上,松了一口气,就像终于放下了一蓝子重物.

他们不再看我了,在下面议论纷纷。

“我来当木桶,带着你们去玩,好不好?”

“不行,我来做木桶“

“我们轮流做好不好”

“好呀,好呀”

幼儿园里从此就流行起了这个滚木桶的游戏,并且是百玩不厌。

  野军老师的童话,大都是这样的。在润物无声中起到了教育作用。什么叫润物无声?我认为,读完一篇故事,没有必要告诉孩子应该去怎么做,而是看他的自然反应。就像此文一样,孩子们都想做这只小木桶,对一个五六岁的孩子来说,这就够了。

 相反,如果孩子听完故事,及妈妈的点拨后,孩子说:“妈妈让我这样,妈妈让我那样”那么他的这些行为基本上都是被动的。他只是在服从妈妈。这些行为,没有感情融在里面,只能暂时达到教育的目地。

所以我认为,衡量一篇童话的好坏,不能单以大人的立场和眼光。而是要看它是不是真正地走进了孩子的心灵。

 在此,请允许我代表孩子,对野军老师说声谢谢,谢谢您为孩子们提供了这么丰富的精神食粮!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