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汛涛:《童话的美学》
(2010-04-05 10:38:52)
标签:
童话经典理论美学摘录杂谈 |
分类: 评论和杂谈 |
童话中有美,童话中有美学,犹如自然中、生活中、社会中、世界中、天体中有美,有美学。
“美学”这个名词,是近代从外国传过来的。但不能说中国古无“美学”之名,中国古代无美学。
中国古代许多文学作品,诗词歌赋,还有种种艺术,无不涉及美学。
中国古无“美学”这个名词,但在古代许多文论中,都提到“美”。
我们这个“美”字,就是“大羊”的意思。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解释“美”,字义就是“甘”。也有一种解释,“美”就是“羊肉的羹”。总之,这个字起始于味的感觉。
西方美学是繁荣发达的,对西方文学艺术创作,起了很大作用。对我国文学艺术,也在发生着影响。
我们童话,应该有童话美学,否则我们的童话创作就不能很好地繁荣。
我们的童话美学如何建立呢?我认为应该从我国古代美学思想继承中、西方美学的借鉴下,以儿童美学、文学美学为基础,以我们自己的童话艺术创作的实践为材料,来建立我们的童话美学。
我以为,童话美学即是幻想美学。
按当前西方美学宣称,美来之于人的视、听、嗅、味、触。后来,五官以外,又有人增加了运动感官、筋肉感官。
我以为视、听、嗅、味、触之外,还应该增加一项“想”。想,指“幻想”。
幻想,当然跟视、听、嗅、味、触有密切关联,由视、听、嗅、味、触,而产生种种幻想。
幻想,是美的。
童话艺术是一种幻想的艺术,童话艺术本身就是一种美。
我们有的人,就是“幻想”、“幻觉”不分。“幻觉”那是潜意识的闪念,而“幻想”则是有意识的复杂的思维。是应该有区别的。
我们有的人,不但“幻想”、“幻觉”不分,而且“幻想”和“想象”也不分。有的童话理论文章里,时而“幻想”,时而“想象”,好象“幻想”、“想象”就是一个东西。概念混乱,这是写理论文字的大忌,做研究工作的大忌。
在西方美学中,有一种“移情说”,也译作“感情移入说”,还有“情感对象化”、“情感客体化”。
移情,西方名词是Einfuhlung。移情作用,又称观念联想。就是说人在全神贯注地观照一个对象(自然或者是艺术作品)的时候,忘记自己是我是物,达到的一种物我一体的感觉,把自己的生命投射或移注到对象里去,使本无生命和感情的物,好象有了人的生命和感情。
这移情说,和我们童话艺术中的“拟人作用”是很相吻同的。
童话,常常要写一些动物、植物、无生物。这类童话的特点,就是要把自己揉和进去,赋予动物、植物、无生物以生命个感情。把人性、物性结合为一体。它是动物、植物、无生物,但又有人性,有喜怒哀乐,会用话来表达感情。
这种人物“移情”的童话是很多的。
当然,“移情”在一般的文学艺术作品里也有。如一些诗歌中,散文中,我们常常看到“移情”的运用。诸如:风在吼、海在叫,鸟在语,花在笑。诸如:天在哭,云在逃,月光抚摸人的头发,秋虫在嘈杂地说话。……
当然,我们童话不仅是“移情”,而是物人合一的“拟人”了。
童话,是美的。不知大家注意没有,有一些大家写的童话,不但正面人物写得很美,环境美,结构美、节奏美、语言美,连反面人物写得也很美。比如有个童话,写一个皇帝,写他长着拖地的长胡子,一走路,脚踏在长胡子上,就摔跤,摔跤了,就大哭。有个童话,写一个敌人的大元帅,口袋里还带着香烟牌,一空下来就玩香烟牌,还瞒着老婆偷偷攒一点体己钱。这是童话的特殊手法,把反面人物儿童化,写得有趣好笑,以美来丑化。这在别的文学样式中,恐怕是没有的,也可算是童话美学的一个方面吧!
童话,是儿童的文学。儿童,特别是小年龄的儿童,他们幼稚,幼稚也是一种美。
童话,特别是幼儿童话,必须具有那种幼稚美,
因为童话是儿童的,儿童不专心,什么事都容易忘记,所以有的童话,常常重复一次,二次,三次,具有那种重复美。
童话的语言,应该是很美的。许多童话大家写童话,是像写诗那样来写童话的,诗意浓馥,琅琅上口,铿锵有声,有的还是有律有韵的文字。
童话必须是美的,童话应该有童话的美学。
今天是清明节,为了纪念故世的童话大师洪汛涛老师,我戴上老花眼镜,用了近一个小时打字摘录了这篇文章。供文友们阅读和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