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军:童话,要立足民族之本
(2009-07-29 10:38:18)
标签:
评论童话民族化杂谈 |
分类: 野军相关资料 |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童话,大量地存在于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中,其中适合儿童听讲的部分就是童话。根据文字资料,中国有童话名称始于1909年,即清末宣统元年。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一代代童话作家的创作实践和研究,才形成了今天独特的中国童话概念。它是儿童的、创作的、幻想的。是“一种以幻想、夸张、拟人为表现特征的儿童文学样式。”(洪汛涛:《童话学》)
外国没有童话这个名称,但是也有类似给孩子的作品,称作“奇异故事”“神仙故事”“幻想故事”“动物故事”等等,是我们翻译过来称为“童话”了。其中也有的只是经过整理的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也有不是给儿童的,称做“童话”就很勉强了,那是因为翻译者还不清楚“童话”这个概念。
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民族化的作品。我们的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喝的是黄河水和长江水,我们都深爱着自己的民族——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的童话作家传承民族文化,不断写出可以和世界经典童话媲美的作品来。如张天翼的《宝葫芦的秘密》、《金鸭帝国》,严文井的《“下次开船”港》,洪汛涛的《神笔马良》等等,这些作品在内容、题材、人物、故事、手法、结构、语言都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特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儿童文学宝库中的颗颗明珠。然而,一个对自己民族失去自信的人,一个对这片土地没有感情的人,是不可能写出中国式童话的,只能是模仿或者照搬外国的东西。洪汛涛在1986年12月出版的《童话学》中,就对当时出现的这股洋风作了提醒:“我们的童话,决不冒充‘洋货’出现在小读者面前,更不以‘洋货’的模仿品去走向世界。童话作家,请自珍、自重、自爱!”二十多年过去了,在一些所谓的“评论家”的鼓吹下,这股崇洋风越演越烈。不少出版社在利润的驱动下,为了迎合市场,也竭力推出这些冒牌的洋货。有的人不仅对传统文化极力否定,还热衷于到处鼓吹和推介外国蹩脚的东西,甚至把一些充满恐怖和暴力的精神垃圾,塞进我们孩子的头脑中。这股对民族文化冲击的歪风,不仅仅儿童文学,其它文学艺术领域也同样存在。对此状况,四川作家马识途老先生在一篇文章中呼吁:“绝不容许仰人鼻息,放弃自己的主流民族意识。”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的童话,一定要立足于中华民族之本,继承并发扬传统精神,排除一切干扰,不断创新,在民族化这条正道上大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