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推荐鲁兵《学语篇》

(2009-06-27 09:59:23)
标签:

幼儿文学理论

杂谈

分类: 评论和杂谈

                         

                              

 

 

                                (一)

 

要向孩子学习语言。

此话怎讲?语言教育是幼儿文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当然是我们去提高孩子,怎么倒是要向孩子学习呢?

我们都是从孩子长大的,都曾牙牙学语,但是经过长期的学习和社会交往,我们的语言——大人的话,孩子半懂不懂,似懂非懂,或者完全不懂。

我们给孩子写诗写故事,就得学会跟孩子说话,就得了解孩子所掌握的词汇,他们的表达方式和理解能力。在这个基础上去提高他们。

向孩子学习语言,在这里说的,就是了解我们的读者对象的语言特点。

不能用吊车把孩子吊到高空去,而是拉着他们的手,一步一步地登高。

 

                            (二)

 

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是表现人物性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有些小说、电影、电视剧里的人物,话不真,意不切,也就没有多少动人之处。

在儿童文学作品中,不少孩子说大人话,老气横秋,也就没有多少可爱之处。生活里的孩子当然不是这样说话的,那是作者在代替孩子说话。

作家是人民的代言人,这是说,他们以自己的作品反映一定历史时期人民大众的意愿和理想,却不可做作品中各种人物的代言人。

要让孩子说自己的话,这不只是有年龄、性别、地区、教育等多种因素造成的差别,孩子还有个性。

要用这个或那个孩子的语言,去表现他们的个性。

向孩子学习语言,在这里说的是熟悉并且掌握描写对象的语言。

 

                             (三)

 

站着跟孩子说“大人腔”,当然不好;那末蹲着跟孩子说“娃娃腔”,是否好呢?

在幼儿文学作品中,“大人腔”不是没有,而多的却是“娃娃腔”,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我在自己的作品中是避免用“娃娃腔”的,我在编辑工作中,常常替一些作品删去“娃娃腔”,“小小鸡”圈去一个“小”字,说小鸡不可以吗?“小蛋蛋”圈去一个“小”字、一个“蛋”字,说“蛋”或“鸡蛋”就行了。

在叙述和描写中,我们要向孩子靠近的是表达的方式,为的是让小读者(应当说是小听众吧)听得懂。

至于作品中的孩子讲的话,那就应当是他们自己的话了,有人曾以鲁迅的《鸭的喜剧》为例,我觉得很好。读过的可再读,没读过的更须一读。

                               (四)

 

 幼儿文学作品,口语化当是基本要求。这就是说,要写得明白如话,念起来,每一个字,每一个句子,孩子都能听懂。要做到这一点,作者就得多多了解孩子所掌握的字和词,他们所能接受的语言结构。虽然不必完全受此约束,但也不可离此太远。你说:“好,好!”孩子一听就明白,如果你说:“妙,妙!”孩子还当你在学猫叫呢。

文字虽然是语言的表现形式,但有着很大的独立性,有时可能离开口语很远。变“之乎者也”为“的了吗呢”,就是使文字接近口语的一次改革。

现在,我们都写白话文了,可惜白话文中也有脱离生活的话语,读来吃力,听来更觉别扭。比如“自信地说”、“赞许地说”,有谁是这样说的呢?

三个字说明一个人的态度,这是再经济不过了。可是文学作品所要求的并非说明,而是表现,用人物的神态和他们所说的话语,去表现他的自信或赞许的态度。

 

                             (五)

 

“自信地”、“赞许地”、“生气地”、“高兴地”……出现在幼儿文学作品中,总觉得刺眼。能不能少来几个“地”呢?我改稿子,总是尽可能删掉一些“地”字。

“小红高高兴兴地对小明说……”在语法上是无懈可击的,如果写成“小红可高兴了,对小明说……”看来要顺当一点吧。

少用副词,也少用一点形容词。作者应当着力于描绘人物的行动、举止,这可不像随手拾几个副词、形容词那么便当省力了,这就得下功夫学习锻炼,使自己的文字,或者说语言,具有艺术的表现力。

 

                         

 重庆出版社《幼儿文学的创作和加工》

 

 

  野军附鲁迅《鸭的喜剧》摘录——

蝌蚪成群结队的在水里面游泳;爱罗先珂君也常常踱来访它们。有时候,孩子告诉他说,“爱罗先珂先生,它们生了脚了。”他便高兴的微笑道:“哦!”

…………

“伊和希珂先,没有了,虾蟆的儿子。”傍晚的时候,孩子们一见他回来,最小的一个便赶紧说。

“唔,虾蟆?”

仲密夫人也出来了,报告了小鸭吃完蝌蚪的事。

“唉,唉!……”他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