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
——祝赵琳取得更多的艺术成果
生活让人麻木。
忙碌,只是忙碌,虽然自以为胸怀天下苍生,但更多的只是理性的批判,已少有怜惜与感动。
所以在大街上遇到行乞者的“纠缠”时,只是漠然,心中悻悻:还想骗我呀。说不定还会狠狠瞪上一眼,哪怕他或她是个盲人或肢体有残缺的人。
最近偶然看了央视的一部电视剧《花开有声》,却一次次热泪盈眶。
我不敢说该片情节有多么精致,但女主角赵琳细腻的表演和熔铸于片中的浓浓真情,却溶解了粗糙与稚嫩。
因残疾人而感动,这是第四次。(真是惭愧,连感动的次数都记得这样清晰,可见次数之少)。
第一次是八十年代,那时虽是少不更事的轻狂少年,但海迪姐姐的坚强却已深深的印在心灵深处。
第二次是九十年代,看到了一本书,书名叫《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作者是天生的盲人和聋人。海伦·凯勒,也存进了我的脑海里。
第三次却已进入二十一世纪,在春节晚会上,我看到了一个美轮美奂的节目,《千手观音》,一群美丽的少女,在优美的乐曲声中,演绎着变幻的观世音。这些失聪少女靠触摸感知音乐,却传达出无比美妙的声和影。那一刻,我体会到了心灵的震颤,不轻弹的眼泪模糊了视线。
这一次的感动与前三次好象并没有什么异样,但感动之后,却有些沉重。
也许是因为经历了更多的人生沧桑,也许是因为在人生沧桑之后,理性已战胜了感性。
剧中人生存之艰难让人同情,但更让人震撼的是他们心灵的渴求与呐喊。
心灵,有心才灵,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长,不就是因为他们有心有灵吗?
有了心灵,人才有可能摆脱食与色的覊绊,去追求爱,追求幸福,追求意义与价值,追求不灭的灵魂。
我们看到的是残疾人肢体上的缺陷,因为肢体上的缺陷,他们的生活能力受到了限制,很容易陷入困难。
所以我们中国人自上而古向往的理想社会就是“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残疾人作为相对的弱势群体,理应得到社会的帮助,维持正当而正常的生活。
人是心灵的动物,马斯洛告诉我们,人的需要是分层次的,在生理的需要之外,还有社会交往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没有听觉,可以看花开花谢,没有视觉,可以听潮起潮落,即便什么都没有,只要心还在跳动,就能够感知鸟语的啁啾,花香的温馨。肢体上的缺陷从来就不能压制心灵的渴望,因为他们仍然是完整意义上的人,他们追求爱与幸福的权利是完全而正当的,当然,他们的心灵也更需要爱的慰藉。
但残疾人的心灵有多少人关注过呢?
没有关注,肢体的缺陷就会蔓延至心灵。
残疾人群体是和谐社会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残疾人的心理和谐也是和谐社会建设中不可忽视的内容。
残疾人是近年来我国影视作品中常有的题材。通过对残疾人生活的表现和描述,反映出他们与正常人之间关怀和交流的情景,这种方式能很好地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唤起观众的同情和爱心,从而使影视作品获得观众的认同。赵琳在《花开有声》剧中扮演的盲女篮子,她清新自然真实的表演充分展示了青春盲女细腻的感情世界,成为该剧中最为震撼心灵之处。
我相信几年之后,赵琳会是中国很会演戏的演员,为此祝贺一下,希望她今后在银幕和荧屏上能为观众塑造出更多更丰富的艺术形象,并祝她取得更大更多的艺术成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