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分享《中国的品格》之佛教与中国文化-磨合:发展中的中国佛教

(2023-05-07 22:07:14)
标签:

佛学

教育

情感

文化

分类: 思·想无限
 读书分享《中国的品格》之佛教与中国文化-磨合:发展中的中国佛教
   引子:本書是樓宇烈教授首部面向公衆的文化普及著作,樓宇烈教授以其在北京大學五十多年的中國哲學研究爲底蘊,懷著對中國文化的深深摯愛,厚積薄發,深入淺出地介紹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粹,詳細梳理了中國文化的脈絡與體系,總結出了中國文化的內涵與核心精神,2007年首度出版後,讀者好評如潮;此次再版,他作了全面修訂,並撰文導讀,引領讀者發現中国文化之美。

正文,接上篇
佛教傳入中國以後,跟中國傳統文化其實也有一個很長的磨合過程。在磨合過程中,佛教開始慢慢本土化了。本土化首先表現在于佛教經典的翻譯上,不同語言之間的轉換,常常會産生許多意想不到的質變。有的是因爲不理解,弄錯了;有的則是有意識的,爲了能夠使本土的人更好理解,比附成本土文化中某個方面的類容。
  剛開始翻譯佛經的時候就面臨這個問題。佛教經典裏有很多概念是中國本土文化裏面沒有的,只能借用中國人所熟悉的一些名詞概念去翻譯佛經裏面的比較相近的名詞概念。這其實是非常不確切的,妳越是用這樣一個辦法翻譯,越會造成誤解。
  比如翻譯“空”這個概念,佛經是從“性空幻有”這個角度來講的,也就是講“空”並不是否定“有”的空,不是否定現象的空,而是在承認現象的前提下面來講空的,是不能離開現象的幻有來講空的。
  但是中國人並沒有這樣一個概念,那怎麽辦呢?就用了“無”這個詞。當時的中國人認爲佛教跟到家是很近的,也是講清淨無爲的,所以翻譯“空”最好的借用詞就是道教的“無”。誰知道用這個詞一翻譯,中國人就按照道家的意思理解空了。後來很多人解釋說佛教講的空是什麽,是無中生有,空是無而無是一切萬物之源,所以萬物都是從空生出來的。這就不符合佛教的原意了。
  類似這樣的翻譯毛病很多。雖然本土化了,空變成了無,本土的人能夠看懂了,但是意思卻變了,最初的翻譯就是這樣一種方式,後來發現不行,就改變了方式。
  到了魏晉時期,與起了玄學的思潮。玄學非常強調的一種思維方式叫做得意忘言,就是說重要的是把捂意義,而不是僅僅停留在語言上。
  佛經翻譯也受到了這個思潮的影響,從而強調對佛經內在意義的表達。後來爲了把意義表達得更准確,對于原來佛經裏面的一些名詞概念幹脆就翻譯,因爲怕翻譯了以後引起誤解。 

未完待续!

本博文系本博主编辑转摘楼宇烈教授所著的《中国的品格》,转摘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知识信息,并不代表本博主赞同其观点和对其文学及宗教教义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博主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信仰建议。本博主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