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谈《项脊轩志》第四段在文中的作用

(2008-11-07 21:54:12)
标签:

教学

分类: 教学论文

 

    项脊轩志》是归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这篇散文因为通过以小见大的手法很好地抒发了内心或喜或悲的情感,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很能打动人心,所以被选为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文。但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却有一个疑惑——《项脊轩志》的第四段在文中到底起什么作用呢?

    周先慎先生在其《〈项脊轩志〉赏析》一文中,谈到第四段的作用时是这样说的:“第四段是补叙,是一段小小的插曲,但不是闲笔。它以一种富于生活实感的琐事作点染,极亲切地写出了一种生活体验,与首段呼应,进一步表现出项脊轩内外的寂静清幽以及对人和对物的深厚感情。”周先生认为第四段“与首段呼应,进一步表现出项脊轩内外的寂静清幽以及对人和对物的深厚感情”。而在第一段中,作者就是借助表现项脊轩周围环境的寂静清幽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喜悦之情的。也就是说,在周先生看来,《项脊轩志》的第四段是在“与首段呼应”,继续在表达喜悦之情了。

    但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有些不合理。首先,从内容上看,《项脊轩志》第一段写“喜”,第三、五、六段写“悲”。如果第四段写的是“喜”,那么,作者的感情发展脉络就是“喜”——“悲”——“喜”——“悲”了,这样一来,思路就显得有些混乱。其次,从结构上看,这篇文章的第二段“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显然是一个过渡段,起承上启下作用。因此,这篇文章在结构上应该分为两部分:第一段为一部分,主要表现作者年轻时在项脊轩里读书生活怡然自得的情趣,写的是“喜”;2--6段为一部分,主要通过写与项脊轩有关的一些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来表现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写的是“悲”。因此,第四段写的应该也是“悲”。这样理解,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结构上都显得更合理。

    在第二部分中,说第三、五、六段是在写“悲”还比较好理解,因为在这三段中,作者写到了家道的中落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悲伤之情溢于言表。但是,第四段又是如何表现“悲”的呢?

    高中语文第三册《教师教学用书》中是这样说的:“(第四段)叙写自己闭门苦读的情景以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的事。这一层写得很简洁,是‘悲’的进一步补充。”——肯定了这一段是在写“悲”,但对如何写“悲”这一问题却没有讲清楚。

    为了弄清这一问题,我们不妨先来了解一下这一段的内容: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内容很简单,讲的也就是作者在项脊轩住的时间长了,“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总共遭遇四次火灾却没有被烧毁,大概“有神护”。但是,这些内容到底是如何表现作者内心的伤感之情的呢?

    笔者认为对这一段话完全可以这样理解——

    首先,作者能够凭借脚步声辨别来人是谁。他能够辨别出“诸父”的脚步声,能够辨别出“老妪”的脚步声;当然更能够辨别出祖母的脚步声,能够辨别出母亲的脚步声。以前只要一听到脚步声,就知道是祖母来了,或者是母亲来了。而现在呢?门外的脚步声依然响起,却再也听不到属于祖母和母亲的脚步声了!这就颇有些“物是人非”的意味。作者听到门外的脚步声,自然而然的就想起了已经逝世的祖母和母亲,既而又想起祖母对自己寄予的厚望(“儿之成,则可待乎”)。想起这些,怎能不让作者黯然神伤!

    其次,作者所住的项脊轩总共遭遇四次火灾却没有被烧毁。在作者看来,项脊轩之所以没有被烧毁,大概是因为有神灵的庇佑。那么,是什么神灵在庇护项脊轩,庇护作者呢?是作者的祖母和母亲!试想,如果她们真的在天有灵的话,会让项脊轩烧毁,让作者蒙难吗?显然不会!因此,在作者的心中,这“神”就是祖母,就是母亲。是自己的祖母和母亲一直在庇护着项脊轩,庇护着作者!想到这些,作者又怎能不感伤!

    根据上面的分析,笔者可以作出这样一个结论:《项脊轩志》的第四段,看上去是在写一些“生活体验”,叙一些“小小的插曲”,但实际上作者是在借这些“生活体验”和“小小插曲”来表现自己对已逝的祖母和母亲的深切怀念之意,以及自己尚未实现祖母的殷切期望的深深愧疚之情。总的来说,本段是对上一段“悲”的进一步补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