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农老杨的甜蜜生活
标签:
情感 |
文/
http://s9/mw690/001ARlY6zy6JAR2an8c08&690
http://s13/mw690/001ARlY6zy6JAR2zGI43c&690
http://s7/mw690/001ARlY6zy6JAR2SmYm46&690
六月的热浪催开了沙苑里的枣花,空气弥漫着一股蜂蜜的清香。又是一年花期,蜂农老杨早早就选好了场地,忙碌地张罗起来。今年是他恢复养蜂的第一年,一定要干出个好成绩来,才不负“老把式”这一称号。
老杨原名叫杨金保,是华阴市岳庙办亭子村人,今年62岁了,从上世纪70年代喜欢上养蜂,至今已经30多年了。过去家里地少,收入有限,一家人的生活全靠他养蜂维持。老杨就是靠着养蜂这门绝活儿,为家里盖了新房子,并把三个孩子拉扯大,成家立业。
从1974年朋友送给老杨一脾蜂开始,从小没读过书,不识字的他,不断地向老师傅请教学习,加上自己的钻研摸索,老杨从一个门外汉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养蜂能手。最多时,老杨养过100箱蜂。而最令他自豪的是在1995年的春季,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凭借自己高超的养蜂技能,他收获了5吨蜂蜜,每斤卖了2.8元,一共收入了2万多元,用这些钱老杨给家里盖起了新房子。
养蜂是一项艰苦劳累的工作。为了让蜜蜂酿出更多的蜜来,几十年来,老杨先后跑过甘肃、宁夏、四川、青海等地,经受过无数风雨雷电的侵扰和露宿山野的辛苦。天天与勤劳的蜜蜂打交道,老杨深知蜜蜂为采蜜所经受的艰难,从蜜蜂身上他也学到了诚实为人、劳动致富的高尚品德。30多年来,不管市场上蜜蜂产品如何更新,老杨始终坚守自己对蜂蜜产品的高质量严要求。为此,甚至遭受过同行的忌妒和报复,但老杨依然坚守着自己做人处事的原则。
1993年,一位姓高的养蜂人在华阴市卫峪乡选好场地后,把几十箱蜂运了过去,结果产不下蜂蜜,还赔了许多钱,最后连再次转场的运费都拿不出了。在卫峪乡一困就是3年,为了维持生活,高姓养蜂人向周围的村民借了许多外账。知道这件事后,身为养蜂人的老杨更能体会到养蜂人的难处,他马上给那位与自己有过一面之缘的养蜂人送去了6袋白糖,先确保蜜蜂有吃的。接着又送去了几袋粮食。最后,还从朋友处借了3000元,帮那位高姓的养蜂人顺利地转了场。
大荔县官池镇一位姓石的农民喜欢养蜂,可是不懂养蜂技术,老杨就送给他3脾蜂,并亲自教授他养蜂技术,隔一段时间打个电话指导一下。如今,那位姓石的农民,已经从3脾蜂繁育到6箱蜂,收获的蜂蜜除了满足自己和亲戚朋友吃之外,去年还卖了300斤,收入4000多元。
因长期劳累,老杨患上了腰椎间盘突出。2008年时,在妻子和儿子一再劝说下,老杨几乎半卖半送地处理掉了自己的30多箱蜂。从此,老杨在家安心养病,儿子开了家足浴中心,收入还不错,一家人日子过得比较温馨。可老杨心里总感觉少了些什么?
经过几年的休养,老杨的身体慢慢好了起来,就开始给家人做思想工作,最后得到了妻子和儿子的同意,蜂可以养,但不能多养。于是,2013年,老杨再次养起了蜂,第一年为了繁育,没有取蜂蜜。
今年是老杨复出后的第一年,已经繁育出了20多箱蜂,5月24日刚刚进驻沙苑,采集枣花蜜,花期是一个月。随后,他将转场去宝鸡太白山,采集山花蜜。老杨说:“现在的日子好了,养蜂不再是为了生计,图得就是个快乐!”所以每来一个人,不论生熟,老杨总是热情地招呼着,为来人冲上一杯蜂蜜水,让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这份甜蜜。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