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了,想起几篇旧作
(2011-09-05 11:13:13)
当好14名学生的校长 |
文 /
梦君 |
2005-9-14 发表 |
开学了,城里的各个学校都挤满了学生,许多学生家长还要托关系走人情把孩子塞进本已爆满的班级,然而临渭区阳郭镇北董村初级小学的一个学校,两个老师,14名学生的情形却带给人另一番感触。
当好14名学生的校长
本报记者 屈文平 见习记者 徐蕊
9月13日上午,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颠簸,再步行七八里蜿蜒的乡间小路,记者来到渭南市临渭区阳郭镇北董村初级小学。由于正逢学生放学回家吃饭,学校的大门上了锁,两扇蓝色的大铁门中间留有一道一尺宽的缝隙,个别来得早的学生很调皮地从门缝中钻了进去!
11时40分左右,学校的大门开了,一个40多岁的中年男子走进了校园,他就是北董村初级小学的校长董改朝。
据董校长介绍,学校是8月30日和31日报名开学的,目前全校共有学生14名,其中一年级有6名学生,二年级有5个学生,三年级有3个学生。另外学校还开设有学前班,今年招了10名学生。学校占地5余亩,共有教舍11间,部分教舍因年数已久成了危房,不能使用,其中可用的教室有3个,可用的办公用房有4间。一、三年级的学生在一个教室上课,二年级学生在一个教室上课,学前班单独在一个教室上课。学校一共只有两名教师,除校长董改朝外,还有一个叫王婵的女老师,校长董改朝负责代二年级和学前班的课,王老师负责一年级和三年级的课程。
采访期间正是王婵老师给三年级的学生讲课时间,一个教室从中间一分两半,前半部分归一年级所有,后半部分归三年级所有,三年级的学生面朝后面的黑板上课,一年级的学生面朝前面的黑板,在两个年级之间有一道约两米宽的空隙。教室的后半部分坐了3名学生正在认真地听老师讲课,一年级的6名学生就在前面上自习。
“这里交通不便,经济落后,每个代课老师一个月只有120元的工资,所以外地的老师都不愿意到学校来教书,代课老师只能在本村找。”董校长无奈地说。
今年已经75岁的北董村二组董兆德老人告诉记者,北董村初级小学建校已经有些年头了,他自己小时侯就是在这个学校读的书,在70年代时学校有学生100多人,分了五、六个班呢!据董兆德老人介绍,北董大队分三个生产组,两个自然村,其中一组为南董村,二、三组为北董村,全生产队共有人口200多户,1000多人,按学区分,学生初级阶段的教育都在北董村初级小学。因为学校是初小,最高只到四年级,四年级以后就要到高李完全小学读书。有两个孩子的家长只要大孩子在高李完小读书了,就把小孩子也送了过去,两个孩子上学可以搭伴。也有个别家长把孩子直接送到高李完小读书的,慢慢地北董村初级小学的学生就少了,今年把四年级再收到高李完小以后,北董村初级小学的学生就更少了。
在北董村初级小学的校园内,记者看到部分教舍的墙面上已经用黑色的墨水涂上了“危房”的大大字样,在最南排的教室北外墙上方还写着“为中华崛起而发奋读书”的字样,学校的操场很宽广,也很荒芜,操场的西北端已经长满了一片很深的荒草。
学校学生出现减员,董改朝的家人也曾劝过他,担心在这样的学校里教书人显得不光荣,希望董改朝不要再坚持了。可董改朝却说:“咱村的娃,你不教,可能就没有人愿意教了。我要是走了,这个学校可能就完了。只要学校还有一名学生,我就永远不会走,永远坚持讲好最后一堂课!”
学校出现当前的局面不是个人的能力所能挽救的,但是应该从小就培养学生热爱校园、热爱学习的习惯,从小就应该让孩子树立为祖国富强和家乡繁荣而努力奋斗的理想,所以董改朝选择了代学前班的课,渴望在那一群幼小的心灵里植下一颗颗希望的种子,这是山乡的希望,这是山乡的明天呀!
|
|
11岁的孩子当了家 |
文 /
梦君 |
2005-9-16 发表 |
本报记者 屈文平 见习记者 徐蕊
9月13日,记者在阳郭镇北董村初级小学采访时,校长董改朝无意中提起学校三年级有一名叫张倩的学生,母亲因不甘贫困而离家出走,父亲在西安打工,家里就剩孩子一个人,早早地就承担了一切家务,生活非常地困难,有时学费都是这学期交上学期的。于是,记者让郭校长找来张倩,进行了采访。
张倩,今年十一岁,家住临渭区阳郭镇南董村。在北董村初级小学读三年级,父亲张席今年42岁,是一位老实巴交的农民,靠经常在西安打工维持家庭。母亲在2001年7月前后,也就是小张倩刚刚7岁时,因不甘忍受贫困生活的折磨而离家出走,至今查无音讯。
自从母亲离家出走以后,因为父亲常年要出外打工,家里便只剩小张倩一个人了,张倩既要上学,还要忙于做家务。幼小的心灵承受着本不该承受的重负。没有吃的,她就自己试着做,而结果经常是做得一塌湖涂。村里的邻居知道后,便时不时的给小张倩送些吃的,时不时的把家里的一些旧衣服送给张倩穿。
今年已经75岁的张倩奶奶,分家后一直跟张倩的叔叔生活在一起,叔叔家里有三个孩子,六口人全靠叔叔一个人养活,所以日子过的也很艰难。
看着娃可怜的生活状况,张倩的奶奶曾无数次的流下泪水。老人年纪大了,根本干不了力气活,所以小张倩做饭,奶奶便在一边指导,和面、放碱、切菜等一系列复杂的工序,11岁的张倩在奶奶的指导下全部掌握了,她学会了做烩面片、沫糊、蒸馍;学会了洗衣服……
张倩的家是两间用胡基盖起来的厦子房,一间用来住人,一间用来做灶房。房子年数已久,经常掉土、漏水,天棚顶已经吊了一层油布,屋内阴暗潮湿。张倩便一直生活在这样的屋里。孩子胆小,晚上一个人睡在炕上,心里害怕得要命。一天晚上,打雷下雨,房子的土掉在油布上,发出很大的响声。小张倩被吓醒了,爬在炕上哭了起来。哭声惊动了住在后屋的奶奶,奶奶便把张倩拉到了自己的炕上。从此小张倩便跟奶奶住在了一起。
由于吃中午饭的时间短,张倩家距离学校还有三四里坑坑洼洼的土路,从学校走回家最快也得半个小时,回家再一做饭,上学便老是迟到。奶奶便跟张倩的叔叔商量,让孩子跟他们一起吃饭。
张倩也很懂事,一放学便帮着婶婶做一些家务。礼拜天写完作业后,便忙着洗衣服、放羊、喂牛,有时还到自家地里看玉米。
张倩的校长董改朝说:“娃很聪明,学习也很能吃苦,就是家境对娃的影响太大了。”
记者问张倩,想自己的妈妈不?张倩说不想。问为什么不想?张倩一下子哭了,很久才小声地说:“因为她不要我了!”问他想爸爸吗?张倩点点头说:“想!”她不知道自己的爸爸在外面是怎样一种生存状况,只知道爸爸在西安打工,一年除了忙时节回几天家,平时很少回家。张倩很想到西安看看自己的爸爸,但她知道那是要花钱的。张倩说:“前几天,爸爸还给村里来电话了,我和奶奶出去了,没能接上电话。后来婶子说,爸让人给我捎回300元学费。爸知道我快开学了,想着我呢!”
采访中,记者的喉咙哽咽了几次,笔在采访本上停顿了数次,真不知该如何记录这份悲痛?最后在张倩和她奶奶的目送下,怀着一份沉重的心情离开了张倩的家!
|
“马太效应”下的渭南民办职业培训 |
文 /
梦君 |
2005-9-14 发表 |
本报记者 屈文平
渭南在历史上便享有“关中学府”的美誉,进入90年代以后职业培训事业蓬勃发展,使之成为全国有名的职业培训基地。经过十几年的风雨洗礼,渭南民办职业培训事业经历了几番阵痛,几番改革,几番探索之后,开始以一种成熟的姿态挺立在市场面前。市场经济的涛声带给了渭南民办职业培训者以崭新的视角,同时也唤醒了他们蛰伏心底的远大梦想,终于在2005年国家加大扶贫教育力度的大政策背景下,一些民办职业培训学校开始顺风使舵迎头赶上,实现了职业培训向规模化的转变,从而跃升为渭南职业培训行业的后起之秀,与先前已经在社会取得很大影响的几所民办职业培训学校一起充当了渭南民办职业培训队伍的“主力军”。也有一部分学校由于没有迅速实现自身的原始积累,开始在这场新的行业变格中被挤上淘汰的边缘。职业培训行业出现了所谓的“马太效应”。
“庭院式”培训学校要清理财产
8月26日中午,得知开发区万国商城内有一家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因为生源紧张办不下去,要处理一批电脑,朋友遂邀记者一同前往。在万国商城南段的一排两层平房内,记者见到了这个学校的负责人。据其介绍,该培训学校注册成立于2000年,学生最多时有80多人,平均保持在30多名学生。2005年招生情况不好,只有8名学生有报名的意向,学校开不起班,最初办学的几位合伙人便蒙生了退出这个行业的念头,学校的课桌、架子床、电脑等校产也打算低价处理。
9月5日记者在渭南市渭桥附近一所职业培训学校了解到,该学校截止目前共招收新学生40多名。学校负责人无奈地对记者说:“今年招生情况不好,往年可以招收70多名学生。”
9月5日下午在开发区一所职业培训学校,记者了解到该学校目前共招收新生30多名。
规模化学校欲打公告致歉停招
9月5日上午,记者从渭南培华艺术学校了解到,该校今年招收新生数量目前是1000名左右,是去年同期的两倍还要多。赵良东校长接受采访时激动地说:“今年招生的形势好呀!目前新生数量还在增长,照这样下去,过不了几天,我们学校还得打出停招公告来向社会各界致歉!”
9月6日上午,记者从兴华培训学校副校长王炜处了解到,该校今年招生形势一片大好,今年学校还在街心花园成立了新校区,目前新校区有学生400多名,开发区老校区有学生390多名。往年全校学生总数始终保持在400名左右,今年翻了一番。
9月6日上午,渭南东府教育学院校长李文森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该校新生已经招收了450多名,是往年新生数量的两倍。
扶贫力度的加大加速了行业内“洗牌”
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免费技能培训安置是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为了进一步加快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切实促进农民增收,根据省扶贫办的统一安排,渭南市扶贫办在2005年7月中旬就已经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开展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免费技能培训,并且确立了定点的培训机构,2005年培训目标是5300名贫困户子女。
“扶贫力度的加大加速了民办职业培训行业的洗牌!”一位业内人士一语道破其中奥秘,这位业内人士还举了一个例子:一个贫困户子女参加劳动力转移免费技能培训,只要手续齐全,一律免交学费、书本费、住宿费,学校只收取每人每月150元的生活费、23元的体检费、19元的保险费等就可以入学了,按这个收费标准折算起来家长的总支出比社会价格要低二分之一还要多。所以学生们都涌进了取得免费技能培训资格的学校,这些学校不论从师资力量还是硬件设施上都比较优越。
四大因素把部分学校推向淘汰边缘
除大的政策背景外,市场法则也是部分民办职业培训学校举步维艰的主要诱因。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渭南民办职业培训行业之所以会出现“马太效应”尤其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
客观原因方面:农村家长对孩子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观念已经不再是前几年那样盲目,已经趋于理性化。以前是学校带着资料去村里接学生,现在不一样了,家长往往要“货比三家”,亲自带孩子到多个学校进行实地考察,有的甚至先让孩子试读一阵子再作最终打算。这样以来,那些师资力量比较落后,学校硬件设施、配套设施比较落后的民办职业培训学校就出现了危机。
主观因素方面:其一、部分民办职业培训学校办学标准太低,规模不够上档次,学校职能转变太慢,跟不上时代节奏;其二、部分民办职业培训学校大都是租赁的校舍,有的一年要搬好几次家,今年在这里,明年在那里,这种常年“打游击”的做法,对于学校向品牌化发展很不利;其三、没有科学化的管理,有部分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实行的是家庭式管理,学校的大部分领导都是自己的亲戚,有管理才能的人在这里类学校才能根本得不到发挥。
注释:
马太效应
《新约?马太福音》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国王远行前,交给三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他们:“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交给我们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10锭。”于是国王奖励他10座城邑。第二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5锭。”于是国王奖励了他5座城邑。第三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巾里存着,我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于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一锭银子也赏给第一个仆人,并且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这就是马太效应。 |
|
|
|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