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3/middle/5711fd5ax7e072a8e7402&690
青山碧水诗情溢,大路高楼画卷妍。
昨日的沧桑已然褪去,一幅靓丽的新景铺陈在秦东大地,一个沉稳、谦虚、开放、包容、热情、活力的城市正在走入人们的视界,这就是渭南!她正在慢慢的现代化、都市化、生态化,慢慢地将文明的气息融入到悠久的文化和深厚的蕴积中,寻找最完美的结合,留给大家最独特的城市风格。
2009年,是拼搏的一年,是耕耘的一年,是收获的一年,渭南在危机中抢抓机遇,在逆境中奋起直追,在困难中加快发展,547万秦东儿女用热情、汗水和智慧谱写了一曲催人奋进的凯歌!中心城市创国卫通过省上考核鉴定,并荣膺“2009浙商投资最佳城市”和“苏商投资中国首选城市”;发展增幅达14.5%;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居全省第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居全省第一;地方财政收入增速居全省第一;15个工业园区总产值占到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5%以上,全年招商引资累计签约项目264个,合同引资510亿元,履约率达到87%以上;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加快,投资40多亿元实施的“十大民生工程”普惠广大群众,“一城三创”工作稳步推进……
不知不觉,道路宽广了,树木翠绿了,灯光明亮了,高楼拔起了。风景秀丽、风格独特的城市主题公园——朝阳公园落成,梦圆了渭南人20多年的期盼;蓄水造湖让渭南人在城市游水泛舟成为现实……在创业者们汗水的浇灌下,渭南春有花、夏有荫、秋有实、冬有青,人在画中游,路自景中过,车在园中行。
发展的道路崎岖坎坷,前行的征途漫长艰辛,因为选择了挑战和拼搏,必然要面对困难和阻挠,但是渭南人民谋求发展的饱满信心不会被挫败,建设渭南的高涨热情不会被打击。社会前进的步伐是坚定的,城市发展的爆发力是充盈的,因为这是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这是个现代气息飘逸的城市,她的潜力,她的年轻,是不可否认的资本,每一个渭南人都坚信,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渭南各级党委、政府共同努力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渭南必将成为三秦大地上升起的一颗闪亮明珠!
——“走进渭南”系列报道之二
大手笔绘就新画卷
——渭南市加快城市建设纪实
祖亮
屈文平 谷杰
一条条宽敞通畅的街道,在不断的拓宽和延伸中拉大了城市框架;
一栋栋拔地而起的高楼,流淌着一股浓浓的艺术与现代音符;
一座座美丽的公园和连片的绿地,鸟语花香,亭台楼榭,小桥流水,雕塑林立……
渭南,这座古老而美丽的城市,正用最温柔的城市语言和最细腻的城市细节,表达着自己在城市建设中的个性,而广大渭南市民也正是从这一处处细节的变化中,欣喜地感受到渭南城市建设的铿锵步伐。按照省委、省政府“以发展关中城市群为重点,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战略部署,渭南人以饱满的创业热情和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积极投身到中心城市建设的滚滚热潮中,用一场又一场漂亮的战役,一项又一项浩大的项目工程,推动着这座城市的腾飞和跨越,用激情、智慧、热血和汗水,绘就出一幅大绿、大水、大空间的动人画卷。
高起点规划
描绘魅力新蓝图
渭南以城乡规划策划项目,多元筹资实施项目,不断加强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和以教育、文化、卫生为主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很快形成推进城市发展的大城建氛围。
科学的规划是整个城市建设的“蓝图”,是城市发展的公共政策和指导,是调控城市建设的依据和手段,抓住规划这个龙头,也就抓住了城市经济发展的关键。渭南市委、市政府围绕
“华夏之根,文史之源;民俗之都、宜居之城”的形象定位,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统筹发展、集约发展等新理念融入到城乡规划中去。按照以人为本、突出特色、注重生态的原则,立足战略性、突出前瞻性、讲究艺术性、强调科学性的现代城市规划要求,提出把渭南建成国际山水文化旅游城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关中-天水经济区东翼新的经济增长极,秦晋豫黄河三角区物流集散中心。
根据规划,明确了构建“一个中心、三个层次、两横两纵”的城镇体系。围绕中心城市的定位和目标,市委、市政府多次组织国内专家研讨论证,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委托国内一流的清华大学规划设计院在全省率先编制完成了渭南中心城市总体规划,把渭南中心城市建成秦晋豫黄河三角区区域中心城市,关中-天水经济区东翼新兴工业城市,具有关中地域文化特色的生态园林城市。并确立了“西扩北上”、跨渭河扩张的中心城市发展战略,远期形成中心区、高新区、渭北区、华州区四大功能区,人口达到80万。
围绕这一宏伟蓝图,渭南市把乐天大街与仓程路十字区域确立为新的城市中心,规划有为民服务中心、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影剧院、青少年宫以及文化广场等文化设施;以加快推进全市城镇化进程为目标,在全省率先高质量编制了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以加快中心城市建设和项目建设为重点,编制完成了乐天大街区域、高新区西部等六项控制性详规;完成了朝阳大街东段、沋河城区段及渭清路北延、乐天大街中西段、北环路堤路合一等十五条道路规划;完成了老火车站片区、朝阳大街行政商住整合小区、仓程路南段居住小区五项修建性详细规划;以提升中心城市功能为着眼点,先后完成了城市绿地系统、消防、抗震、管线综合、排水、集中供热等六项专项规划,及沋河综合治理、渭河南岸生态绿化景观、渭清路绿化景观、南塬绿化等概念规划。
在规划编制中,渭南坚决实行“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管理一个法、执行一道令”的原则。
条条规划,饱含着渭南人殷切的期望!
张张蓝图,渗透着城市决策者火热的激情!
在思想力的作用下,渭南正在悄然中“蝶变”,展翅飞向新的高度。
高标准建设 魅力渭南悄然崛起
一座城市的崛起需要决策者的睿智、勇气和决心。为了充分挖掘渭南的历史文化底蕴,科学地把现代文明、历史神韵、自然特色融于城市建设,把特色文化融入城市景观。渭南聘请了国内外的专家和学者为旅游和文化产业发展把脉,为城市发展聚集更多的文化元素。
依托“三河、一塬”的自然资源,建设滨河生态城市,彰显“大水、大绿、大空间”的城市特色,是渭南中心城市发展的优势所在。为凝聚山水灵气,渭南以渭河为主轴,以南塬为屏障,以沋河、零河、赤水河为水系,着立构建中心城市大水、大绿、大空间的生态格局。以广场、公园、街头绿地为亮点,点、线、面相结合,蓝天碧水相辉映,形成“河湖泉一水贯通,水绿文一体和谐”的城市韵味。
由于历史原因,渭南城建“欠账”太多。被外界戏称“土堡子”。扭转这一局面,需要加大城建投入,需要社会多方面的参与和支持,渭南市委、市政府以
“一城三创”活动为载体,以项目为抓手,以市政设施建设、绿化亮化、住房保障为重点,全力加快城市建设步伐。为解决资金问题,市委、市政府树立经营城市理念,运用市场法则挖掘城市资源,实施项目运作,着力构建多元化投入格局,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城镇建设,2009年先后签约城建项目37个,总投资39.31亿元。
渭南城中有村,城处村中,市区30多万人其中7.7万是村民,民用宅基地占据了渭南城区8平方公里,其中不少还是黄金地段。为此,渭南加紧实施城中村改造工作。根据各村不同实际,采取全面改造、局部改造加环境整治、综合整治、规划控制4种形式分类实施。在拆迁中,做到真情操作,亲情拆迁,先公后私,先官后民,群众参与,阳光操作。
郑西高速铁路渭南火车站广场建设是国家一个重点工程,该项目需要对临渭区双王办许村实施征地拆迁,这是渭南城区第一个整村拆迁项目,第一个拆迁后整村入住小区楼房的安置工程。为了确保拆迁工作顺利开展,市委、市政府和临渭区委、区政府制定了切合实际的拆迁政策。坚持做到以人为本、依法拆迁、和谐拆迁、阳光拆迁。经过两个月艰苦细致的工作,许村3个村民小组的194座宅院、236户、780口人,891.63亩耕地、498眼机井、270多座蔬菜大棚全部征迁结束,圆满完成整体拆迁任务,确保了郑西高速铁路渭南火车站广场的顺利建设,有力带动了火车站周边地区的发展。
一年来,渭南还先后完成了滨河大道、朝阳公园、310国道城区段、西潼速公路改扩建工程等20个城建项目征迁工作,累计完成土地征用4000余亩。中心城市完成城区38万多平方米违章建筑以及临时建筑的拆除工作,各县市区完成了22万平方米的拆迁。声势浩大的拆迁工作还在有序推进,但至今未引起一例上访,不能说不是一个奇迹。
大拆之后是大建。2009年,中心城市共实施城建项目75个,总投资78.8亿元,年度计划完成投资48.1亿元。其中由市建设局组织实施的项目38个,总投资38.7亿元,年度计划完成投资15.1亿元。截至目前,已完成投资17.1亿元,加上2008年续建项目完成的1.2亿元,2009年共完成投资18.3亿元,是2008年全年投资的4.5倍还多。
朝阳公园是渭南市民期盼了20年的一个梦想,为了实现这一梦想,渭南把该项目作为全市十大民生工程之一,列入2008年市级重点项目,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总投资1亿元的朝阳公园终于建成,并于2009年10月1日向市民开放,成为渭南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该公园东西宽为390米,南北长分别为543米、449米,总占地面积284亩。建设中突出了历史文化、植物造景、生态优先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园内人文气息浓郁,“华阴老腔”、“华县皮影”、“细狗撵兔”等15组表现渭南地域文化的雕塑,充分展现了渭南本地的民俗特色。公园由休闲集散区、花卉观赏区、文化展示区、老人活动区、儿童活动区、健身区、娱乐区、水系景观区、商业区及商住区等十大区域构成。如今,每天到公园晨练、散步、休憩的游人络绎不绝,惠民阳光带来的喜悦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也激发着广大渭南市民建设美好家园,打造生态渭南的信心和决心。
水是城市的眼睛,是城市的生命线,是城市的灵气所在。对于地处西北内陆黄土腹地的渭南来说更是如此。2009年,渭南利用穿城而过的沋河,总投资4930.67万,建起了三道橡胶坝,总蓄水量为21.48万立方米,长度为1830米,面积为15.72万平方米的水上景观。每一道橡胶坝的水面上都布设有带状、点式亲水平台及琥珀塔,两岸景色互映,水光、天色、树影相映成趣,为这座城市增添了灵气,增添了活力,带来了生机。在家门口泛舟嬉水,渭南市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如今成为现实。
渭南铁路北货场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是陇海铁路一个重要的货物中转站。但随着渭南中心城市的发展和扩张,该货场及所属铁路线居于城市中心,造成了城区金水路、前进路等13条主次干道通行不畅。渭南市委、市政府决定对老铁路货运站实施搬迁,在渭南铁路客运站南部规划新建一个占地面积192亩,年货运能力100万吨的星级铁路新货场。工程先后完成了货场征地192亩,对三家单位实施了拆迁,拆迁房屋面积4869.23平方米,安置居民52户。2009年9月25日,渭南铁路新货场正式开通启用,服务了半个多世纪的渭南车站北货场结束了自己的使命,渭南城区南北道路不畅的问题得以彻底解决。
一年来,渭南还先后完成了东风大街中段道路改造、沋河南段西侧污水归集、渭清路两侧景观绿化、仓程路中段东侧绿地广场、渭南市区加气站建设、朝阳大街中段绿化改造、乐天大街东段道路改造等9项工程;老城区滨河大道、胜利大街中段道路综合建设、杜化路中段道路综合建设、市区道路改造电力管沟配套建设、民生路区域综合改造等12项工程进展顺利;三贤路中段道路建设、G310国道配套建设、上涨渡大桥西侧三角绿化、滨河大道绿化建设、华山大街和渭蓝路路灯建设、三桥桥体亮化等6项工程完成建设任务。
高规格美化 绿色生态宜人居
为尽快实现“城在林中,林在城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建设目标,渭南打出了一系列的“组合拳”:
——首先,实施了“大树进城”加快绿化工作,城市大项目绿化进程加快,春季的大树进城掀起了城市绿化高潮。渭清路两侧绿化带占地1722亩,共栽植各类苗木32万株、大树3.2万多株;城区滨河大道、乐天大街、仓程路、朝阳公园、中心广场、火车站广场等区域栽植大树4228株,形成了一道道立体式绿化景观,为中心城市镶上了一道绿色的金边。还新建了乐天大街与前进路十字西南角、朝阳大街与解放路十字东南角等处街头绿地广场。初步统计,今年春季城区新增绿化面积4500亩,是2008年全年绿化面积的15倍,城市绿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比2008年分别增长4个百分点、2.4平方米。
——其次,南塬绿化快速推进。渭南中心城市南靠塬区,由于历史原因水土流失严重,每逢暴雨就有大量泥沙从南塬涌入城区,同时,受季风性气候的影响,大风在南塬地区受到阻力后形成巨大的气流,把尘土卷入到城市上空。为了彻底改变这一现状,渭南市委、市政府把南塬绿化作为中心城市绿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用大规格常绿苗木,加快城区南塬绿化步伐。绿化工程实施中,采用专业队伍承包,以招标形式对南塬绿化工程27个作业区15个标段公开进行招标施工。230多个单位纷纷请缨加入义务植树行列。截至目前,南塬城区段共栽植大规格侧柏、油松、中槐、女贞等苗木20余万株。如今,站在城区眺望南塬,一棵棵苍翠的侧柏、油松,宛如一排排挺立的战士,守护着南塬,滋润着城市。
——采取“大面植绿、拆墙透绿、街头增绿、庭院添绿、义务养绿”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植树种草活动。如今,在渭南的各条大街和主次干道,高墙栅栏和低矮破旧的门面房已难见其踪。渭南狠抓街景、庭院绿化和秋季专项绿化工作,动员沿街单位拆除门前的围墙、围栏,先后分两批对市区26条主次干道、143家单位实施了“三拆”植绿,累计为城市新增公共绿地3.3万平方米,新增绿地小广场32个。
城市亮化方面,渭南采取“路段包联、责任到人”的办法,下势推进楼体景观亮化工作。目前新增城市路灯1141组,已有90多家沿街单位实施了楼体亮化,完成投资近600万元,丰富了城市的夜景。道路景观亮化共完成了8项工程,累计投资1569万元,完成了沋河公园景观亮化,南北小桥桥体亮化工作,沙王、渭富、渭蒲三桥的桥体亮化工作等。通过亮化工程,中心城市的外在形象大为改善,区域竞争力和对外吸引力也得到增强。
在中心城市的带动下,各县市城市建设也纷纷步入快车道:今年完成了6个县市区的城市建设规划和24个中心镇的规划编制工作。华县投资1.37亿元建成了占地89亩的渭华路商贸城,投资1700万元建成了占地108亩的群众文化娱乐中心;华阴市投资5000多万元,加紧建设占地72亩的车站广场;合阳县投资2800万元,建成了占地102亩、融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天合园广场;富平开始了新一轮城市建设高潮,先后新修了7条道路,拓宽、延伸十余条街道,将原来的丁字口全部改成了四通八达的十字路口,城区面积由8平方公里扩大到16平方公里,城市人口由6万加到10万人,还新建4个休闲广场,新增公共绿地面积24万平方米……
合阳创省卫成功后,白水、潼关相继通过市级验收,华县、大荔通过省上技术调研;韩城已经启动创国家卫生城市、创国家园林城市和创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的“三城联创”工作。此外,“关中百镇”的21个项目镇,目前已有3个建制镇完成建设任务、13个建制镇的项目正在实施,4个正在进行工程招投标等前期准备。13个省级重点镇共申报项目155个,总投资16.2亿元。
高效能管理 奏响城市和谐乐章
城市是现代文明的标志,三个文明建设的载体,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名片。一个城市的建设与管理,不仅是形象问题,更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之一,是新的生产力。渭南按照“分级负责、中心下移、属地管理、责权利相统一”的思路,逐步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体系。持“科学、严格、精细、长效”的方针,将城区划分为19个块状管理区域,由相关领导分区域包干巡查管理,发现问题及时分类造册,限时整改落实,城市管理全过程实现无盲区、无盲点。城建、规划、公安、土地、工商、环保、综合执法、创卫包联单位、城投公司等部门形成联合互动,构建大城管格局,落实市容市貌的长效管理机制。602条背街小巷全部实现绿化,面积达16万平方米。针对城区背街小巷、城乡结合部道路狭窄、卫生检查不及时等状况,临渭区给城区向阳、人民、解放、杜桥、站南五个办事处书记、主任配发了10辆电动自行车,对背街小巷、城乡结合部创国卫工作进行暗访、巡查。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渭南不断提高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公园、供水、公交等单位推行公开承诺和规范化服务;12319城建服务热线中心24小时受理群众关于全市城建方面的各类来访信息,共处理各类群众来访信息8883条,信息处理完结率为99.4%,及时率为99.1%,满意率为98.3%,回访率达到100%,形成了反应灵敏、处置快捷的工作机制,为市民的正常生活提供优质服务。
2010年,渭南中心城市建设围绕分片突破、改造城市入口、打通“断头路”、建设滨河景观、推进绿化亮化等重点,实施城建项目112个(新建项目78个、续建项目34个),总投资155亿元,年度计划完成投资73亿元。
漫步渭南街头,那来往穿梭的车流,那人群汇聚的商业街,那紧张忙碌的建设工地,那挺拔的青松、明亮的街灯、雅致的雕塑、怒放的花朵,一幅春有花、夏有荫、秋有实、冬有青,人在画中游,路自景中过,车在园中行的美丽画卷已经在东秦大地悄然展现!一个绿色的渭南,一个生态的渭南,一个和谐的渭南,已经从这里腾飞,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目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