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湮灭的党项文明
(2008-10-13 12:58:37)
标签:
文化 |
追寻湮灭的党项文明
鲁迅文学奖得主、党项后裔、渭南籍武警大校作家党益民历时十年精心打造的力作《石羊里的西夏》,由《当代》长篇小说选刊2008年第四期刊登,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首印10万,创国内历史题材首印之最,于“十一”全国同步震撼上市,十一假期必读之书。
该书以西夏、蒙古交战为背景,以作者毕生研究西夏为依据,以宫廷斗争为主线,虚实相合讲述了西夏王朝遭蒙古族灭国的全过程,是作为党项后裔的作者倾尽心血的祭祖之作。
西夏是党项族于1038年至1227年建立的王国,党项族属古羌族的一支,原为游牧民族,后投唐以夏国公成藩镇势力。唐灭后,1038年夏国公李元昊称帝,国号大夏,即西夏。西夏王朝雄霸西北数百年,党项骑兵曾令邻国闻风丧胆,党项与中原文化有机借鉴是少数民族中最成功的,最终却消失在蒙古骑兵的铁蹄之下。元代为宋、辽、金三代修史,唯独不提西夏,更将西夏有关的文献书籍全部烧毁消灭,直至今日西夏被史学界称为“绝学”。两百年繁荣帝国如同人间蒸发,是仇恨?是报复?或者只是历史的巧合?让我们随着作者的文字走入一段没有文字的历史,一段青草鲜花血雨腥风的故去文明。
作者深入羌族聚居区多年,进行文化研究,多位名家联袂推荐。作者本人为羌族后裔,所以这部小说是当代羌人的寻根之旅。作者遭遇地震之后,将自己多年的研究心血凝结成此小说,以关注羌族文化在天灾之后的命运。曾经雄霸西北数百年的西夏王国,为何会突然消失在蒙古铁骑之下?强悍无比的党项骑手和灭绝的西夏文明,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沉痛和感慨?不妨听听一个党项后裔作家撕心裂肺的呼喊!
看倦了大唐大汉大明大清王朝的兴衰,不妨读读西夏王朝的覆灭?曾经纵横驰骋于长城北的铁蹄,怎么会陷落在中土田园的夕阳里?身为党项族后裔,作家能带给我们怎样的沉痛和感慨?
作者简介:党益民,陕西富平人,1963年生,鲁迅文学奖得住,诉讼法学研究生,武警交通二总队副政委。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先后40余次进藏,12次立功。出版长篇小说4部,散文集1部,长篇报告文学1部。其中:长篇小说《喧嚣荒塬》获中国作家“大红鹰”文学奖,巴金文学院优秀作品奖;长篇小说《一路格桑花》入选新闻出版总署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百部优秀图书”;长篇报告文学《用胸膛行走西藏》获第十届全军文艺新作品一等奖、第四届报告文学“正泰杯”大奖,第四届鲁迅文学奖(2004—2006年)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
本书卖点:作者花费10年时间研究西夏历史,世界上第一个用小说描述西夏王国神秘覆灭的长篇小说,有独特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石羊里的西夏》是继《尘埃落定》之后又一部少数民族史诗巨著。第一部全程演绎西夏历史解密西夏覆灭的长篇小说,鲁迅文学奖得主党益民最新力作。一个骁勇善战的古老民族——党项族,一个雄踞西北190年的强大帝国——西夏,湮没八百年后,藉小小石羊里藏匿的密码,再现末世苍凉。一部从历史中遽然消逝又从历史的角落里破土而出的民族消亡史。
众多名家联袂推荐:
著名评论家
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主任
著名评论家
著名评论家
著名评论家 白烨:西夏王朝的盛极一时与迅疾衰败,使它像划过历史长空的一颗流星。因为遗迹的泯失,史料的阙如,有关它兴废存亡的一切,都成了一个难解的历史谜团。作者在外战与内战、兵战与心战的立体画卷之中,慨叹着一个民族的勃兴,也悲叹着一个民族的衰亡;作品在西夏秘史的出色文学演绎中,字里行间都回荡着对“和”字的深切呼唤,从而使这份西夏历史的个人想象,具有了今人的深刻反思,具有了现代的启人深意。
著名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