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沙苑奶奶骂街空坟文化 |
五奶奶
文/屈文平
五奶奶之所以叫五奶奶,听沙苑村上了年纪的人讲是因为其在祖上排行老五,故村民尊称其为五奶奶。时而久之,孩子们称其五奶奶,孩子的父亲也称其五奶奶,父亲的父亲还称其五奶奶,而五奶奶的真实姓名却无人记得。
五奶奶因骂街而成为沙苑村的一个代表人物。
从我记事起,就经常见五奶奶在自家门口骂街,有时也在她儿子家门口骂,六十多岁高龄的人了,拄根拐杖,迈着一双三寸金莲,坐在一个地方,边骂边舞着拐杖敲打着地面,每次一骂就是大半天。多数是受了儿子或儿媳妇的慢待而怄气,扯着一副大嗓门,歇斯底里地骂着,也许是过于悲愤,也许是时而久之锻炼的结果,五奶奶的嗓音很洪亮,像一只大喇叭,以致于整条巷子的几十户人,家家可闻其声。
“你们的心眼都坏透了,良心全让狗吃了!我咋就生下你们这些不孝顺的儿子呢?看我老了,没用了,好欺负吗?不让我吃饭,不怕把你们撑死吗?”五奶奶的骂街,很泼辣也很激动,骂到伤心处声嘶力竭泪水横流。五奶奶骂街是自己内心悲愤情绪的一种宣泄,也是农民维护自己的权益抑或寻求心灵安慰的一种最淳朴最原始的方式。
在农村,谁家要是丢了一只鸡,一只鸭,或是地里的庄稼被偷了,受损害的一家妇女总要在村里骂街,从村这头骂到另一头,或指桑骂槐,或直抒胸愤,什么尖酸刻薄的语言都会用上,以博得村民的同情,使做坏事的人受到良心的谴责。一场酣畅淋漓的骂街后,受害人的心里终于感到舒坦了许多,便偃旗息鼓回了家。第二天,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开始投入正常的生活,日子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五奶奶的骂街,当然也引起了沙苑村广大村民的同情。经常有村民在五奶奶骂街时,从自家锅里的箅子上取一个热馍,夹了菜或油泼辣子,吩咐家里的孩子给五奶奶送去,有时碰上地里农活不紧,还会盛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
不骂街时,五奶奶与村民相处的还是比较融洽,尤其是对待村里的小孩子,五奶奶极为和蔼可亲,每次不论见到谁家的孩子,她苍老的脸上都会挂满慈祥的笑容,总要伸出自己干瘪得枯枝般的手在小孩那胖乎乎的脸蛋上摸两下,嘴里喃喃地说:“我娃真乖,长得好让人心疼!”有时她还会从身上的口袋里掏出几颗水果糖类的小零食,塞进孩子嫩嫩的小手。
在孩子们的眼中,五奶奶是一位非常和蔼可亲的人。骂街时,看着她伤心暴躁的样子,孩子们只能远远地望着,他们不清楚这位奶奶心里埋藏了多少苦楚,眼中积蓄了多少泪水,只在她伤心的泪水中感觉到一种酸酸的懵懂。
五奶奶生有四儿两女,女儿都远嫁到了外乡,只有在逢年过节把五奶奶看望一下,平日因距离远,加之农务繁忙,很少能顾及五奶奶。四个儿子结婚后,也都纷纷另立灶头,过起了自己的小日子。五奶奶丈夫去世早,老院子便只剩下她孤身一人。
由于儿媳妇之间妯娌关系不是很和睦,五奶奶的赡养成了问题,几个儿子受媳妇影响,彼此都有依赖心理,互相推脱,把五奶奶夹在中间心里真不好受。虽然儿孙满堂了,可五奶奶的日子却过得清苦极了。最后,在村里几位好心人的撮合下,四个儿子终于答应轮流赡养。于是五奶奶在几个儿子间吃起了轮供。前多年,沙苑村经济条件不好,群众日子过得都很艰难,加上儿媳妇从中作梗,五奶奶的吃饭便没了准点,经常到了饭时没人管,有时给五奶奶夹个馍,就算管了一顿饭,于是五奶奶便开始骂街了。
五奶奶的骂街,一段时期内曾成为沙苑村群众进行道德评判的一个典范,村民们在教育自家孩子孝敬老人时,常以五奶奶作为教案,最常说的一句话是“赶明不孝顺了,我和你妈也像五奶奶一样,坐在门口成天骂。”孩子们在回答长辈们关于孝敬老人问题时,也常以五奶奶为参考,总是豪情满怀地从小立下誓言“长大后,若是不孝顺你们了,那你们就像五奶奶一样坐在家门口天天骂。”
后来一天,五奶奶在骂街时,儿媳妇顶撞了几句。五奶奶和那位儿媳妇大吵了一架,媳妇被村民拖走后,五奶奶坐在地上哭了很久,流出的泪水把一双眼睛浸得红肿,最后在村民的劝慰和搀扶下,五奶奶才回了家。
第二天,五奶奶便离家出走了。五奶奶的四个儿子,分头找遍了能找的地方,都没有发现五奶奶的踪影。
一年后,村里来了一位算命先生,五奶奶的儿子便让先生给五奶奶算了一卦。先生推算后说,五奶奶还活着,但人已经过了黄河,去了山西境内的某个地方。
几个儿子商议后,一起去了算命先生所言的那个地方,在那里找了好多天,也没有得到一点五奶奶的消息。
三年后,四个儿子共同出资,在村外的沙坡上给五奶奶修了一座坟,坟前立了一块高大的墓碑,墓碑上一个字也没有刻。因为不知道五奶奶是死是活,儿子们想等找到五奶奶后,再给碑上刻字。如今已经二十年过去了,村头的那座坟依然是一座空坟,坟前的墓碑上,仍然一个字也没有。
1300多年前,武则天给历史和后人留下了一块无字碑,至今还挺立在乾陵。五奶奶不知道武则天,从小不识字的她,也没读过历史,但她却给儿女们留下了一块碑,给沙苑村留下了一块碑,给普天下做儿女的人留下了一块碑。那碑至今还挺立在沙苑村村外的沙坡上,让每一位路过的村民,从心里发出一阵深深的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