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报志愿需要考虑的五个问题
(2011-06-26 00:58:14)
标签:
高考报志愿志愿教育文化 |
分类: 修身 |
高考报志愿需要考虑的五个问题
刘仁子
2002年7月
我已经是一个老大学生了。每年的七八月份都有很多考生向我咨询报志愿的事情,我很乐意帮助他们,不管认识还是不认识,因为他们是祖国未来的中坚力量。多年的大学生活使我对专业、学校等问题有了新的看法。我想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与学弟学妹们谈谈报志愿需要考虑的几个问题。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高考完毕千万不要松懈。但相当大比例的考生却是重视考试,不重视填报志愿,更不重视认识自己和自己的人生价值。很多同学可以为考试花一年半到两年时间做那些没有任何实际用处,对提高文化素质也没什么积极意义,仅对提高考分有用的习题,却舍不得花两个星期好好思索一下自己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这一辈子要做什么事,要成就什么样的事业。有的可能仅是找个不错的工作而已,而对什么是“不错的工作”的理解仅是待遇高些,或再加上一些在大城市、离家近些等要素而已。
高考和报志愿有如射箭的两个步骤,高考就是拉弓,报志愿就是瞄准,只有这两个步骤都做好了,才可能射杀到符合自己营养和口味的猎物。然而有的猎人费了很大的劲,将弓拉成满月,却不太注意打的猎物是什么,更不考虑猎物是不是符合自己的口味。有的猎人甚至对猎物一无所知,见别的猎人往哪射箭,他也跟着往哪射。有的猎人是看到漂亮的猎物就拉满弓去射,而根本不考虑猎物的营养与口感。有的箭法高超却实际愚蠢的猎人为了获得家人和旁观者的赞叹,不去射最适合自己口味的猎物,却专门找远处的猎物。如此种种,不一而足。我们这片森林里的种种奇观,好像也不能全怨可怜的小猎人们,他们虽然在年纪上大都已经成人,但心智上却可能还停留在其它森林里小学生的水平。他们从小就被逼着学拉弓,弓拉得越满越好,箭射得越远越好,但即使学拉弓把筋都拉坏了,他们也不被教育去认识一下自己,更不被允许到森林的其它地方去走走看看,因为大人都认为那是浪费时间,射箭比赛不考那些东西。偶尔少数小猎人有了些自己的想法,也往往被大人训斥到,“说这些都没用,箭射不远,什么也捞不着。先好好学拉弓吧,那些东西等大了再说。”结果他们大了,到了该自己决定往哪射箭的时候,很多人迷茫了,有的甚至已经失去了思考的能力。很多人的臂膀和脑子早被多年的训练累坏了,很想歇一歇,才不管箭往哪射呢,只要射得远就能获得掌声,而没有考虑到将来自己才是那个猎物的食用者,那个猎物有无营养,好不好吃,只有将来的自己才能知道。也有部分小猎人,经过疲劳的训练后,没有光想着好好休息一下,而是经过简单的修整后痛定思痛,在山洞里冥思苦想自己是谁,自己的将来是谁,他们有时也走出山洞去寻访老人,甚至去寻访其他部落或农耕社会中的智者,希望从他们的经验里找到自己的方向。短时间比较舒服和获得赞美的很可能是前一种小猎人,但人生更加圆满的无疑是后一种小猎人,他们不仅可能拥有辉煌灿烂的人生,他们也可能会引领整个部落从野蛮走向文明。希望阅读过这篇文章的学弟学妹能成为后一种小猎人,思考问题时更加全面些,更加长远些。
以下就具体谈谈报志愿之前需要考虑的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报志愿的实质
有人把报志愿说成是赌博的压宝,这是我坚决反对的。虽然我们的高校录取制度存在着各种弊端,但从现实来看还找不到更好的替代办法。报志愿虽存在着风险,但上什么样的学校和专业基本上还是由考生本人的努力程度和考试成绩决定的。要根本解决这个问题还要靠社会的全面进步和我们全体中国人的积极工作。
我觉得报志愿本质上是一个考生根据已知信息确定合适学校专业传递素质信息的活动。传递信息的主体即考生本人是确定的,信息的客观内容即高考成绩和考生档案也是确定的,但信息的接受者即录取学校是由考生来选的。需要指出的是对于同样的信息内容,不同的人理解的角度是不同的,根据信息产生的结果也不同,所以考生应尽量站在录取学校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看所报学校所报专业的要求是什么,自己是否拥有这些素质。
第二个问题:报志愿的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从内容上说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考生自己的因素。这包括考生自己的理想,考生自己的客观条件等。应该说明,一个人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与他自己的条件能使他容易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和旁人认为他适合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往往是不同的。“他自己的条件能使他容易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表示此人的最佳专业倾向,也就是这个人最容易取得成绩的领域;“一个人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表示此人自己最有动力从事的领域;“旁人认为他适合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包括录取老师根据各科成绩和档案资料对考生的印象,表示此人最容易获得别人支持而所从事的专业。这三者当然最好是一致的,但经常情况相反。这需要考生全面正确的认识自己,报考时量体裁衣。这方面也可以参考参考心理专家和人力资源专家的意见。人力资源专家往往可以根据考生自身的特点与各行业成功人士特点的对比,为考生列出两个表,一个表是最适合的前几个专业或职业,一个表是最不适合的前几个专业或职业。考生即使不选自己最适合的专业,也最好选择自己适合的前几个专业,并尽量避免不适合自己的专业。
第二类是考生家庭的因素。对于我们中国的大学生来说,大部分还是由家庭来供应上学的费用,所以考生报考时可以考虑家庭的客观条件。不同地区、不同院校、不同专业的学费是不同的,不同专业的“投资回报周期”也不相同。不过,国家助学贷款的发放可以缓解某些家庭收入的影响。如果能解决温饱问题,最好还是朝着理想去前进。
第三类是所报学校的因素。这是考生所要嫁的“婆家”,如果小媳妇对婆家什么都不知道,嫁过去之后如不遂愿,能不郁闷吗?关于学校的信息,我们可以从多种途径得知。既可以通过学校自己的宣传材料,又可以通过学校的在校学生和其它专业人士等知情人的介绍,还可以通过社会公众和各种媒体对学校的看法。前者的客观硬信息是可信的,主观软信息看看即可;中者是最可靠的信息源,毕竟行内人的话有权威;后者的信息表示了社会对学校的认知度,也有一定价值,但学校所在地公众对学校的看法要比考生家乡所在地对学校的看法准确。所以考生应跳出自己家乡的圈子来考虑学校,切不可街上人说什么学校好,就认为什么学校好。
第四类是社会的因素。社会是我们生存的环境,物竞天择,一个人如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他成功的几率和程度就大点。所以我们选专业时应考虑社会的需求。但这的需求是长远的需求,而不是一时的需求。某些专业可能现在热门,但过两年也许就人员过剩了;某些专业可能刚毕业工作都不好找工作,但时间长了可能产生巨大的成绩。就业是一辈子的事,目光切不可短浅。这就需要考生有一定的长远打算。专业好与不好不同地区不同人的看法也不一样。这就需要考生能站在全局的高度来看问题,不能仅看自己本地区的人认为什么热门,因为你不一定回家就业。
以上这四个因素是相互关联,都要通盘全面考虑的;但四个因素的重要程度是不同的。个人因素是主导因素和基础因素,最重要;家庭因素是客观条件;学校因素与个人因素一起构成了决定性因素;社会因素是宏观环境因素,也很重要。总之,考生要选择对自己合适的专业和学校。
第三个问题:选专业为主导与选学校为主导
这两种看法都有道理。前者适用于专业方面有特长或有强烈兴趣的考生;后者适用于综合性较强或对学校品牌有强烈偏好的考生。但当初,我作为一个综合性较强的考生还是选择了前者。为什么呢?
首先,大学在中国是一个人走上专业化道路的开始。在中国上大学还主要是为了就业。有人说,现在大学比较重视通才教育,专业其实无所谓,上研究生还可以改吗。但从现实看对于大部分高校来说现在这还只是我们的愿望而已,苏联的精细专业划分模式的影响在我们的高等教育体制中还根深蒂固。因此大部分高校实际搞的还是专才教育,想进了校门,上了研究生或工作之后再改专业又谈何容易啊。
其次,在中国上大学还主要是为了就业。有人讲,上了好大学就容易就业。其实,这不可绝对地来讲。任何一个大学都不能哪个学科都是最好的,尤其在中国,有综合性大学也有专业性大学,专业性大学的有关学科常常为综合性大学所望尘莫及。一般地说,综合性大学名气要比专业性大学名气大。但在工作中,谁会天天将学校的牌子挂在脖子上?即使在招聘会上,用人者要的是专业技术,招聘者也往往由专业人士担当,人家懂行,看的是你的学校在这个专业领域的地位,不只看综合地位。综合地位,仅反映学校的综合实力,不反映学生的综合实力,因为学生不能将学校所有的课都修一遍。
当然,我也承认在顶级好的学校读顶级不喜欢的专业可能比在顶级差的学校读顶级喜欢的专业快乐。这就要看这两个维度对考生影响的相对大小了。每个人的偏好结构也不同。只要两个学校的等级不是太大,还是应以选专业为主导。
第四个问题:如何应用各学校的往年分数
各学校的往年分数是考生报志愿的重要参考信息。我们应充分用好这些信息。
首先我们应明白这些分数代表了什么。这个分数代表了考生所在省份往年的考生对各学校的认知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高校的水平。注意:第一,这只是考生的认知度,不一定完全代表学校的真实水平;第二,这只是本省份的认知度,不一定完全代表学校的真实水平;第三,这仅是过去的认知度,不一定完全代表现在和将来学校的真实水平。测定学校真实水平还是结合第二个问题中所讲的方法为好。
虽然,这些分数在反映各校水平方面的作用有限制,但他毕竟反映了本地区考生对各校的最大可能认同,也就是反映了本年度各校的可能“火热程度”。所以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个信息,根据自己的高考成绩和其它因素来选择合适的专业和合适的学校。
下面是我设计的一个确定与自己高考成绩合适学校的办法,仅供师弟师妹们参考:
第一步,根据自己的客观情况,选择自己合适的专业。
第二步,分别将各高校过去三年的录取分数m1,m2,m3相加除以3得到各校的三年平均录取分数N=(m1+m2+m3)/3。
第三步,将各高校按平均录取分数N从高到低排列N1,N2,N3 …… 。
第四步,将各高校本年度录取人数a从N1,N2开始累加得到累加高分录取人数A,比如在N1边记A1=a1,N2边记A2=A1+a2,N3边记A3=A2+a3 ……。
第五步,找到与自己在省内的名次最相近的一些A和与这些A对应的高校。
第六步,考虑其它因素,估计这些高校本年度在省内的热度,对各校的排名做出调整。
第七步,根据以上信息,确定自己高考成绩适合的学校。保守一点的考生也可以选择N小一点的高校。如果考生估计所选专业比较热,也可适当地选择N小点的高校。
学校名 |
过去三年平均录取分数(按分数从高到低排列) |
本年度录取人数 |
本年度录取人数累计 |
U1 |
N1 |
a1 |
A1=a1 |
U2 |
N2 |
a2 |
A2=A1+ a2 |
U3 |
N3 |
a3 |
A3= A2+ a3 |
… |
… |
… |
… |
Un |
Nn |
an |
An=An-1+ an(约等于或大于本人省内名次) |
… |
… |
… |
… |
应该说这个方法因为用的是三年的平均录取分,所以大致反映了本省内各高校的热度。同时由于本法参考的是考生的名次,这就避免了考题难易造成的波动影响。按此法选定的高校应是考生大致可以考上的学校。
如果考生所在省份采用平行报志愿的方法,自然可以用此法多选几所合适的高校。如果考生所在的省份采用阶梯志愿的形式,则可以用此法确定第一志愿,再根据自己的适合的专业,选择一些较低分数的学校作为第二志愿和第三志愿等。
也应该注意此法的前提是高分的考生上高分的学校。这个前提不过是就大范围看大致满足而已,并不能处处与实际完全吻合。一般说来,此法对高分考生和低分考生比较有效;而一分几千人的中间分数段的考生应用此法面对的学校就会比较多。但不管如何,考生都要多综合考量自己名次所对应的几所学校。即使这种方法可能比较粗糙但总比根据考分填报志愿要科学一些。当然,很多人不想用此法,是因为此法比较麻烦,毕竟太累了,早想休息一下了。但如果考虑到高考报志愿是关系到自己一生的大事,用计算机中办公(Office)系统的卓越(Excel)表格软件拉一拉这些东西,又算得了什么?如果自己算起来比较麻烦,几个考生一起算一起分享数据不是就轻松了很多吗?
第五个问题:报志愿考生和家长的分工
一方面,如果报志愿完全由考生乾纲独断,恐怕由于考生涉世未深的缘故和年轻人独有的心理特点,可能会导致报志愿失败。另一方面,如果报志愿完全由家长包办,没有考虑孩子自己的特点和要求,即使上了大学,孩子也可能不大情愿;如果家长包办还给办砸了,就可能毁掉孩子的前程:这都可能孩子会使孩子埋怨家长一辈子。
我倾向于报志愿由考生自己做主。毕竟考生大部分已是成年人,他们应该有对自己有重大影响的事务的决定权和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家长的工作应是尽量多地为孩子搜集关于报志愿的信息和提出建议,切不可强迫孩子遵从自己的主观意志。
我的电子邮箱是a_s_lewis@sina.com,如哪位学弟学妹想与我交流,可与我联系。
以上所谈仅供参考。
最后,祝所有读过此文章的学弟学妹能上合适的专业,合适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