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诗赏玉

(2009-10-01 13:04:08)
标签:

《诗经》

逑与球

君子

璧与琮

 

读诗赏玉

 

 

偶翻《诗经》,玉风袭人。乘兴通读一遍,发现三百零五篇中有四十余首提到玉或玉器;稍加归纳分析,略有心得,与君共赏!

 

一、逑与球.

 

《诗经》以《周南·关雎》开卷:“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逑通球。《说文解字》:“球,玉也”。《尚书·顾命》:“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孔颖达疏:“天球,雍州所贡之玉,色如天者,皆璞未见琢治,故不以礼器名之。”天球即球形天然美玉,与其他美玉一样同为天子之宝。《尚书·禹贡》“(雍州)厥贡惟球琳琅玕。”《淮南子·坠形训》:“西北方之美者,有昆仑之球琳琅玕焉。” 天球河图为天子宝物。《礼记·玉藻》:“笏,天子以球玉,诸侯以象(牙)”。《商颂·长发》:“帝命不违,至于汤齐……受小球大球,为下国缀旒,何天之休。不竞不俅,不刚不柔,敷政优优,百禄是遒。”球可理解为天子法宝,逑亦可解读民众楷模。《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休。惠此中国,以为民逑。”

球为天子之玉,逑是民众之玉。好逑即球玉般美妙的女郎,是经典的玉女形象。圣人之情,今古同怀。二千多年后名教中人编撰《好逑传》,风靡中外。铁中玉与水冰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侠义风月故事打动了歌德:中国人在思想行为和情感方面几乎和我们一样,只是他们更明朗,更纯洁,也更合乎道德。他们那里一切都是可以理解的,没有强烈的情欲和激荡的诗兴。其实歌德有所不知,《诗经》中还有一首激情大胆的《召南·野有死麕》:“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舒而脱脱命,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有女如玉”,这是小家碧玉的经典形象。《周礼》中玉人是制玉工人,文学中玉人是与才子相配的佳人。《西厢记》:“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二、君子与玉

 

《诗经》时代玉多半用来形容男子的性情和品德。

《国风·秦风·小戎》“小戎俴收,五楘梁辀。游环胁驱,阴靷鋈续。文菌畅毂,驾我骐馵。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在其板屋,乱我心曲。

《魏风·汾沮洳》:“彼汾一曲,言采其藚。彼其之子,美如玉。美如玉,殊异乎公族。”

《小雅·白驹》:“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当一束。其人如玉,毋金玉尔音,而有遐心。”

《大雅·卷阿》:“颙颙卬卬,如圭如璋,令闻令望。岂弟君子,四方为纲。”

孔子熟读诗书,形成了以玉比德的思想。《礼记·聘义》孔子引用诗“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回答子贡的问题并做了详细解释:“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文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

这是儒家玉德学说的经典表述,被称之为“十一德说”。此外《管子·水地》提出了大同小异的“九德说”;《荀子·法行》简化为“七德说”。西汉刘向《说苑·杂言》强调玉有六美:“望之温润者,君子比德焉;近之栗理者,君子比智焉;声近徐而闻远者,君子比义焉;折而不挠阙而不荏者,君子比勇焉;廉而不刿者,君子比仁焉;有瑕必见之于外者,君子比情焉。”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进一步浓缩为五德:“玉,石之美有五德者。润泽以温,仁之方也;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不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絜之方也。”儒家贵玉思想是先民崇玉观念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儒家的政治理想[1],但并没有全面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

君子必佩玉,佩玉的未必都是君子。王公、大夫、世子、士均佩玉,而孔子却佩象牙。《礼记·玉藻》:“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徵角,左宫羽。趋以《采齐》,行以《肆夏》;周还中规,折还中矩。进则揖之,退则仰之,然后玉锵鸣也。…君子无故,玉不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绶,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组绶,大夫佩水苍玉而纯组绶,世子佩瑜玉而綦组绶,士佩瓀玟而缊组绶,孔子配象牙环五寸而綦组绶。”

诗经时代礼坏乐崩,男女仍然相对平等自由。《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之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琼琚、琼瑶、琼玖均为佩玉,男女均可佩带,且可以互赠。《郑风·有女同车》:“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询美且都。有女国行,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彼美孟姜,德音不忘。”两种以上的玉器组合可称之为杂佩。《郑风·女曰鸡鸣》:“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

玉不离身容易,守身如玉很难。《鄘风·君子偕老》是充满玉器而“不淑”的一首诗:“君子谐老,副笄六珈。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象服是宜。子之不淑,云如之何?玼兮玼兮,其之翟也。鬒发如云,不屑髢也。玉之瑱也,象之揥也,扬且之皙也。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瑳兮瑳兮,其之展也。蒙彼绉絺,是绁袢也。子之清扬,扬且之颜也。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

 

三、璧与琮

 

琮是良渚文化的标志,亦可看作中国玉文化的象征。熟读《诗经》,不见琮影,令人奇怪!《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圭、璋、璧、璜、琮、琥应该是诗经时代最重要的玉器。半圭为璋,半璧为璜,半琮为琥。 “如圭如璧”(《卫风·淇奥》)、“如圭如璋”(《大雅·卷阿》)或“如璋如圭”(《大雅·板》)屡见不鲜,璜见于杂佩之中,却不见琮、琥。考古研究表明商周时期玉琮已趋于衰落[2],重璧轻琮是一种普遍现象[3]。《诗经》中有璧无琮值得我们思考。

    王仁湘注意到天、天子、辟、璧是一组同义词,地、后、宗、琮是对应的另一组同义词,辟与宗是理解璧与琮的门径[4]。《诗经》中的“辟王”就是周天子。《大雅·棫朴》:“济济辟王,左右趣之。济济辟王,左右奉璋。”《周颂·载见》:“载见辟王,曰求厥章。”《尚书》中的“辟”亦指君王或天子。《尧典》:“嗣王戒哉,祗尔厥辟。”《洪范》:“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尔雅》云:皇,后也;辟,君也。《礼记·王制》云:“天子之学曰辟雍”。《韩诗外传》云辟雍“圆如璧,壅之水”。《论衡》称之为“璧雍”。享天子以璧,以璧祭天顺理成章。

     安克斯(Erkes)早就注意到琮象征地母女阴,其上驵纹近似坤卦。高本汉(B.Karlgren)认为琮是宗庙里盛“且”的石函。琮与大地和女性关系密切。《玉人》:“驵琮五寸,宗后以为权。大琮十有二寸,射四寸,厚寸,是谓内镇,宗后守之。”享宗后以琮,以琮礼地亦十分自然。三代玉琮集中见于妇好墓(十四件)也就不足为奇。

    诗经时代重男轻女渐成风气。《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其泣喤喤,朱芾斯皇,室家君王。乃生女子,载寢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无非无议,唯酒食是议,无父母贻罹。”弄璋之喜与弄瓦之乐已有天壤之别,男人的社会地位已明显高于女人。周代没有出现过妇好一样的女强人,王、公、侯、伯、子、男均是男人。琮是“六器”之一,却不在“六瑞”之中。《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玉执镇圭,公执恒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琮的消亡也就不是偶然的现象。

     别一方面天尊地卑思想逐渐盛行。红山良渚时代土地祭祀山川崇拜十分隆重。良渚时代琮和钺是最重要的礼器,其次才是璧。三代中原受到来自西北游牧文化的巨大影响,天崇拜且益隆重,礼天之璧也就更加重要。

    天尊地卑是重璧轻琮的原因,璧多琮少是重男轻女的结果。

 



[1] 卢兆荫:论儒家与中国玉文化,《玉魂国魄》,燕山出版社,2002

[2] 邓淑苹:由考古实例论中国崇玉文化的形成与演变,《中国考古学与历史学之整合研究》,第805页,1997年。

[3] 叶茂林:齐家文化玉器研究,《玉魂国魄》

[4] 王仁湘:琮璧名实臆测,《中国玉文化玉学论丛》四编,紫禁城出版社,200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